【北理毕业季】 校长胡海岩院士在201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用创新精神去迎接未来
——201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讲话
 
  今天,我们共同庆祝2016届研究生完成学业,走上新的人生旅途。值此机会,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致以热烈祝贺!与此同时,让我们共同感谢为你们成长而辛勤付出的研究生导师和教职员工!
 
  弹指一挥间,同学们在北理工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在这里,你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研究领域,遇到了高山仰止的导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你们接受了学术训练,经历了学术探索,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完善着自我。我为你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并祝福你们在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
 
  此刻,我感到发生改变的不仅是你们,还有这个时代。似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大数据、双创、众筹……这些词汇涌进我们的生活,甚至正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北理工的学子,离开校园后,你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你们为了迎接这个变革的时代,既需要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还需要有创造世界的能力。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谈如何用创新精神去迎接未来。
 
  一、希望你们用创新思维,去发现新世界
 
  创新思维意味着质疑、批判、变更乃至颠覆,这是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独特之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有一句至理名言,“除却变化,别无永恒之物”,揭示了变化是物质世界遵循的客观规律。如何应对变化的世界,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只有创新和创造,才能把握变化的世界,打开一个又一个未知之门。
 
  大学是人类重要的学术创新机构,是提出新思想、传播新观念、创造新技术、诞生创新人才的场所。大学文化体现着远大理想、独立思考、百家争鸣,其最重要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而科学精神的基础是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钱学森先生曾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他还指出,“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这是对科学精神的精辟诠释。
 
  回顾我校历史,它的精华篇章记叙了北理工人探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故事。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的前辈没有满足于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立起常规兵器专业,而是克服困难,创建火箭、导弹、雷达等尖端武器专业,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师生们肩负起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以创新精神谋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更多的第一。以最近几年为例,我校信息学院师生发明的高速运动体交会测量技术成功应用于导弹定型、飞船交会对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校材料学院师生发明并实现产业化的第三代含能材料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武器战斗部的投送和毁伤能力,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更令我们自豪的是,许多研究生参与了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校史精华篇章中的亮点。
 
  同学们,今后无论你们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还是奔赴其他行业,都希望你们能保持和提升创新意识,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希望你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在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二、希望你们用坦然勇气,去打开新世界
 
  创新的前提是勇气。这种勇气,是敢于摒弃陈旧和惯例、坚持上下求索、探寻与众不同之处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积极付诸行动、敢于选择那条人迹罕至小路的勇气。创新的勇气,考验的是人性、是智慧、是胆魄。
 
  今天,我想给同学们讲述我校机械学院1994届硕士毕业生秦亚良的故事。秦亚良是农民的儿子,但他身上涌动着不甘平庸、锐意创新的企业家勇气。在校学习期间,他通过组织同学研发图形处理软件以及销售,成为小有名气的创业者。毕业当年,他进军IT产业创办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今天的中恒兴业科技公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恒兴业作为奥运会转播系统的主力提供方,以出色技术表现获得赞誉,并后继成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技术提供方。然而奥运会后,秦亚良带着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做出了惊人的战略转型决定——用现代技术和产业链来养牛。短短几年时间,他打造了生态农业的“硅谷”,自有肉牛养殖规模成为亚洲第一,创造了一个充满励志能量的品牌。从学习机械工程到投身信息产业,再到转型畜牧产业,秦亚良勇于走与众不同之路,成就了一段跨界的传奇。而支撑他决定战略转型的,正是他寻求突破的创新勇气和永远年轻的创业激情。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克服心理难关和自身惰性,勇敢面对人生的选择,以创新的勇气去探索和实践,打开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窗户,攀登更高的山巅。
 
  三、希望你们用恒久坚持,去拥抱新世界
 
  创新像一个旋转的万花筒,尽管画面层出不穷,却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那就是坚持。对于信念的坚持,对于把事情做好的坚持,对于常怀感恩和责任之心的坚持,是创新精神的根基。有人对近代众多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历程进行统计,结论是要平均花费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才能成功。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才能等到灵光一闪的某个时刻,达到突破性的创新。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是对创新精神更深刻的实践。
 
  去年10月,2015年世界太阳能车挑战赛在澳大利亚举行。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参赛车队,我校教师和研究生团队驾驶自主研发的太阳能车,从达尔文出发,翻越麦克唐纳山,穿过维多利亚沙漠,到达阿德莱德,跑完全程3022公里,其中纯太阳能行驶里程达1823公里,完成了历时6天57小时的比赛。实现这一壮举的研发团队,从2012年开始研究太阳能汽车,付出了4年的努力。团队进行了两代太阳能车的研发,经历了车身改造、材料升级、工艺打磨、电子系统自主设计、赛前临时改造等重重考验,最终实现了北理工太阳能车的“世界梦想”。支撑他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美好的愿望——“让太阳能车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对信念的坚持,让他们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意义。
 
  同学们,希望你们将创新的愿望和意识,建立在坚持的根基之上,在创新与坚持的交替进程中,探索攻坚克难的方法,培养智慧与定力,体会恒久坚持之后实现突破的喜悦,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
 
  同学们,你们处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你们处在蓬勃青春的年纪,新的世界等待你们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希望你们能带着创新的精神、思维和勇气,带着师长的教诲和嘱托,去创造属于你们的时代业绩。今日告别,没有灞上折柳,但你们的身上,已经烙下“北理工人”的印记。母校将永远关心你们、帮助你们、祝福你们。希望你们永远铭记母校、关心母校、支持母校!
 
  谢谢大家!
(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