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日期:2019-05-21 供稿:黎轩平 编辑:韩姗杉 审核:肖雄 阅读次数: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从2017年开启“双一流”建设大幕,到即将迎来2020年“双一流”建设中期考核,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北理工人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按照特色鲜明、国际一流、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孜孜以求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北理工道路和北理工方案。
带着2018年的累累硕果,2019年北理工聚焦内涵提质,全力推动“双一流”建设特色发展、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关键在于“双一流”建设成效,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抓人才培养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肩负怎样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使命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时代担当。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940年,学校在延安诞生,开始为抗战建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通人,业务专家”;新中国成立后,面向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了我国第一批兵工专业和国防尖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建设发展急需的“红色国防工程师”;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五个历史性转变”……79年风雨兼程,党和国家的需要一直是北理工建设发展的目标与动力,学校始终传承伟大的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北理工之路,做出了扎实厚重的北理工奉献。进入新时代,要保持学校办学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最少的资源最快的速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北理工仍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动探索人才培养北理模式。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奏响人才培养主旋律。学校在现有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实现全校共建交叉培养模式;建设宽厚基础、学科交叉、新兴前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互动;构建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跨学校、跨国家、跨层次”高层次合作,与国内高校组建卓越联盟、延河联盟等实施联盟培养,与国外高校创建一流开放国际合作社区等实施国际化培养,通过加强协同创新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实现交叉、前沿、新兴的人才孕育……学校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之路。
稳步提升双领人才创新素质。2018年,学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推进专业体系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与学激励机制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SPACE+X(寰宇+)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推行书院制培养和管理,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在持续深化SPACE+X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打造“全链条、多协同、凸特色、大平台”一体化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开放式“双创”活动交流平台 ;加强学生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三种思维”培养,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人才教育新模式;实施“一减三增——减课时,增实践、增思辨、增国际”计划,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精准发力,让学生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面向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殷切期盼,我们必须担负起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成为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抓学科建设龙头,打造学科高原高峰
牢牢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2018年8月,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专门部署了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一流学科建设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锻造一流师资队伍、打造一流科技平台、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关键基础。
一流学科建设,关键是弹好人才、队伍和创新的“协奏曲”。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立足北理工的客观实际,“守正出奇、弯道超车”是必然选择。在“双一流”建设的谋篇布局中,北理工紧紧抓住学科建设的内涵,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在项目、平台、成果和团队等方面,集中资源重点聚焦一批有基础、有平台、有成果、有人才的潜力学科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着力加强建设,打造学科高原高峰,并以此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进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向快车道。
一流学科建设,首要问题是找到“金钥匙”。如何打造一流的学科方向? “交叉、前沿、新兴”是 “金钥匙”。已有科研方向通过“交叉”与“前沿”的结合,就演变成新兴方向,而通过“交叉”和“新兴”相结合,就产生了前沿领域。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为基,学科提升为本,由此也凸显出凝练重大科研方向的重要性,而凝练科研方向则要立足实际,“紧跟面向,精准发力”。紧跟“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准“四个发力”,即准确把握科技热点、超前布局前沿领域、着力打造新兴方向和推陈出新新的传统特色。以新兴方向和前沿领域为依托,汇聚人才队伍、创建科研平台、承担重大项目,将科研方向催化为学科方向。
一流学科建设,重中之重是发展“高精尖”方向。凝练科研方向,重点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的科学问题,要充分体现交叉融合、集成创新的理念,实现多学科的共同发展与提升。发展新的科研方向,抓好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关键,要坚持“独、特、优、尖”的标准,也就是唯我独有、唯我特色、绝对优势、性能尖端;发展传统优势和特色方向,则要结合新方法、新技术,激发教师活力,引入新人才,共同组建学术团队,通过有序组织和自由探索开展有高度的研究,从而激发新动能,产生新方向,通过打造领军人才、问鼎重大成果和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老树发新芽”。同时,通过“促交叉、增前沿、育新兴” 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学术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实现优势资源汇聚,确保科研创新实践工作保持优势、力争上游。
抓队伍建设关键,激发高端人才活力
牢牢抓住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直指要害。能否汇聚高端人才,是关乎“双一流”建设成败的“命门”,不可或缺。近年来,北理工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全力筑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2015年,学校成立首个“人才特区”。今年,学校将继续推进“人才特区”升级版——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孵化器”的建设,为一流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和“肥沃土壤”。
建立引育绿色通道。优先团队引进、优先新兴方向引进、优先世界顶尖团队成员引进、优先依托重大装置平台引进,在“四优先”师资队伍引进新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坚持国际一流、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实行国际化的聘用和管理制度,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实行PI负责制,建立多元化分类评价考核机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标准和一流的工作科研环境……
厚植成长肥沃土壤。引好才、用好才是厚植各类人竞相成长沃土的根本,才能让一流人才在北理工落地生根,成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推荐/引进人才的主体在学院,人事关系隶属于学院,成果产出全部归属学院/学科,办公等资源保障和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交叉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院。”将引进与保障分开,但与成果挂钩,通过在人才孵化阶段的责任与权益倒置,扬长避短,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各方力量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积极性。“人才孵化器”还将通过规范的考核考察,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深化在超前方向、科研平台、优势资源、经费统筹、激励机制上的协同建设,构建人才快速成长的生态,促进优秀人才孵化成长为科研骨干力量,反哺带动学院发展和学科成长,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营造“学居北理”好家园。“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学校着力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加强基本建设和办学资源投入,推进公共平台建设,提供一流支撑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建设一流大学文化,以一流高效的宜学宜居环境实现对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
陀螺,在围绕中心高速旋转时,实现了稳定的动态平衡。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各项工作只有聚焦中心,快速旋转起来,才能以快促稳,稳中求进,实现学校发展的既定目标,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和建校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