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网» 专题报道» 七十五周年校庆专题网站» 校友风采

【翰墨铸情】举一隅常以三隅反,触诸类以求多旁通

——北理工75周年校庆采访校友书法家张又栋


  他,建国前夕出生在孔孟之乡,耳濡目染爱上书法艺术;他,大学专攻机械技术,毕业后成为出版社社长;他,就是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校友张又栋。
 
墙报写出的书法家

  “文化大革命”运动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出发点,却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在这场浩劫中,老舍、傅雷、田汉等艺术家相继遭受迫害含冤离世,给中国近代文学艺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与此同时,新的一批人成长起来,苦难与贫穷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视角与思想。张又栋便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之一。
 
  批判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孔孟之乡,张又栋的老家济宁成了“批林批孔”运动的重灾区,《论语》《孟子》《礼记》《大学》等儒家经典中的字句都成了矛头所向。正是在“批孔”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张又栋第一次触碰到了儒家思想。

  正值弱冠之年的张又栋作为一个独立思考并具有辨别能力的青年人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撞击。第一次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张又栋被深深触动了,他想,这不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学习方法与修身之道么。在思想舆论一边倒地批判儒家思想的时代,能够认识到当局的错误是很困难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张又栋便是在那时开始对儒家思想、对国学感兴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张又栋说,《论语》中的句子后来就成了他书法写作的素材。
 
  在全国动乱的大局面下,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到“文化大革命”中来,在人人自危、动辄得咎的环境中,不关心政治、不积极投身“文革”,而去学什么书法,如被军、工宣队发觉,就很可能会遭批判。而正是在这时,张又栋看到了书法艺术之美,自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20余年的时间里,大字报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华大地上共贴出了多少张大字报,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出来了。遥想当年,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或许不会很多;没看过大字报者,更是寥若晨星。大字报作为相互抨击的进攻武器,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其实也是书法艺术。

  张又栋的工作台旁放置着一架大书柜,满满都是书法学习的书籍,而他的第一本“字帖”竟是自己剪贴的报头。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张又栋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维持家庭温饱已属不易,并没有条件购置纸笔,更不用说字帖了,初识书法之美的张又栋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当时物资贫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接触最多的印刷品就是报纸了,张又栋喜欢隶书,就把报纸收集起来,仔细剪下隶书字体较大较规范的报头,并小心翼翼地贴在一本小册子上,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字帖。直到后来,他才知道练字,尤其是练习隶书,应当从魏碑练起。回忆起少年时练字的情景,张又栋觉得既有趣又感动,他很庆幸自己并没有被条件所限制,一直坚持自己的书法梦想。

  1988年,张又栋的第一本书籍《中小学语文诗词百首隶书字帖》由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说,现在条件好了,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字帖可以用。

理工那些事

  从1972年进入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就读,直到1983年因工作调动离开北理工,张又栋在理工生活了整整十年,理工承载着他最青春、最成长、最认真、最美好的十年记忆。
 
  说起北理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儿,张又栋不假思索地说:“我大学的第一堂课,一堂物理课。”这堂课对他以后职业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令张又栋记忆深刻的正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八个字。当年的物理老师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开学第一课他没有讲授课本知识,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八个大字,改变了班上不少同学思想与命运。在大学毕业后,同学中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从事与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那么,要在思想上、在知识储备上迅速适应新的工作方向与环境,捷径之一就是妥当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到的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有效方法,尽快地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岗位。张又栋毕业后就没有继续工科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党委宣传组到出版社社长,再到书法家,毕业后变换工作单位和岗位达七八次之多。张又栋说,每每遇到困境,他都会想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八个字,从而不断地再学习再领悟,受益匪浅。

  不论是担任出版社社长,还是研习书法,张又栋总是善于运用理工科思维解决问题。牛顿第二定律F=ma恐怕没有哪个理工科学子不会背,正是这一定律帮助张又栋将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出版额翻了一番。张又栋说,m就是质量,包括出版物的质量和体制的健康程度;a在这里仍然是加速度,这一加速度通过改革发展来实现。控制质量的同时加快速度,双管齐下,在张又栋担任社长时,出版物的总价由8000万提高到了1.6亿,出版物种类也由240种增长到了800种。人也是如此,高学历便是人生的加速度,知识改变命运即是如此。在学习书法方面,张又栋较早地运用大学的思维方式,注重于加强基础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他把临写汉代隶书碑刻、解析其笔法、结字作为基础练习,收效很快。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但在书法创作中,他始终把隶书章法作为一项研究,并于1993年出版《隶书章法》一书,20多年来发行近百万册。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张又栋留下的大概就是那些年理工的墙报。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话、电视尚未走入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了。作为系宣传部长,张又栋要想出一个办法,既要形式新颖,又要内容紧贴校园生活。经过绞尽脑汁的思索后,张又栋看上了二号楼朝南的那面墙。当时二号楼的南墙上一扇窗户都没有,正是办墙报的绝妙地点。于是,张又栋便张罗着系里的文艺骨干办起了墙报。这一办就是6年时间。墙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一个大工程。墙报的一部分要收集校园里的新闻轶事,或编辑成新闻或用漫画表现;还要征集学生们的原创文字,如诗句、散文、小说等等,誊抄在大字报纸上;最后,还得画个大报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那么大的一面墙,每次要用几十张大字报纸才能贴满,黄红蓝绿,煞是好看。功夫不负有心人,理工墙报也成了70年代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张又栋也保持了山东大汉实在憨厚的性格。由于学生时期便展现出优异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毕业后,张又栋留在了系里的党委宣传组工作。虽然不再亲自参与墙报的制作,张又栋一直是墙报的坚定支持者和优秀指导老师。那会,团委正举办大学生书法比赛,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书法作品,系里的老师觉得张又栋的字不错,就拿去报名参赛了。当时,张又栋参加了海淀区的书法学习班,由于普通班爆满,他就试着参加了研究班的考试,没想到竟成了研究班的班长,也正是在那里,张又栋结识了京工书画社的创始人盛自强校友。底子本就不错的张又栋,经过了书法班的专业培训,书法水平突飞猛进,递交参赛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证书送到的时候,张又栋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拿去参赛了。《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二等奖,他一看就不乐意了,自己明明不是大学生了怎么能去占大学生比赛的名额呢。张又栋查找到组委会的电话,打电话说明情况,硬要组委会收回奖项。于是,后来公布的获奖名单上就没有张又栋这个名字了。
 
 

  很少有人知道,张又栋和启功老先生是有长达20多年的忘年之交。80年代初,京工书画社成立,校园内掀起了一阵学习书法的风潮。为了更好的激发同学们对书法的兴趣,进一步推广校园内的书法艺术,时任北京工业学院院长的谢簃提出邀请自己的老友启功来举办书法讲座。这一任务便落到了张又栋身上,凭着年轻时的热诚,他顺利请到了启功先生,并在当时最高规格的主楼会议室举办了会面仪式。自此,张又栋与启功结识,启功对这个年轻人展现出的书法才华很是赞赏,后来便有了启功题字的《书法创作大典》。两个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启功先生去世。

劝学:学莫便乎近其人

  张又栋曾出版书法字帖《劝学》,这篇文章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食粮。《劝学》中有一句话让张又栋感慨良多,那就是“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也是他想送给当代大学生的一句话。学莫便乎近其人,是指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张又栋说,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存在导师制,导师就是一个人最常接触、最容易接触到的良师益友。如今大都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要知道自主学习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自觉、自动地学习,这便包括了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而探究式学习也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有时要和别人一起讨论、争辩,查阅有关的资料,请求指教等,导师无疑是可以提供这一帮助的最佳人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便是最好的注脚。
 

  张又栋作为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前任社长,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给予了很多关注。张又栋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充满机遇的时代,是大学生的好时代。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大力发展国防力量,而作为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的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向来在军工国防建设上处于领先地位。张又栋强调,北理工在国防建设上做出的贡献绝不逊于国内其他高校。张又栋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兵工厂的厂长有三分之二毕业于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北理工毕业的将军人数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理工学子应当抓住好时机,充分利用大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各自领域施展自身才华,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母校争光。

贺母校75周年校庆张又栋捐献书法作品
 
 
杏坛永春


大学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