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东风一号”导弹校园搬家


本报记者 任敏
 
  尖头,身长约17.8米,重达数吨……近日,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校园内,一个庞然大物的搬家行动引起师生关注,不少学生自此才知道,原来校园里还藏着这么一个“大块头”。
 
  正在搬家的是我国第一批自产导弹“东风一号”,又称“1059”。这件北理工最大的教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进驻北理工,一直“生活”在该校宇航学院的平房内。由于宇航学院的平房即将拆迁,“大块头”最近搬出,暂居校园内,两年后,待北理工宇航大楼建成,它将乔迁新居,被公开展示。
 
  1961年的一个深夜,从东高地到北理工,一路戒严,一个庞然大物悄悄运抵北理工。这是有关部门赠送给北理工的“东风一号”导弹。“东风一号”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是我国第一代近程地对地导弹。
 
  但北理工的师生不爱叫它“东风一号”,更爱称呼它为“1059”。其实“东风一号”最初的代号就叫“1059”,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直到1964年3月才更名叫“东风一号”。据该校校史馆馆长王民介绍,入驻北理工的这枚“1059”是真弹改成的科研和教学弹,燃料和弹药已被掏空。导弹运到学校后,学校挑选最好的教师和工人解剖导弹,只用一周就成功剖解导弹的关键部位,用于教学。
 
  王民查阅资料发现,现存的“1059”导弹是异常珍贵的文物,目前已知的“1059”只有3枚,分别在军事博物馆、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和北理工。
 
  北理工的这枚导弹,弹身上开了很多小窗户,内部结构清晰可见。据北理工宇航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导弹的弹身是“骨架蒙皮”结构。分为圆锥形弹头和弹身两部分,为了教学,不仅导弹的弹身被剖开,燃烧室、喷管等部件也被切开。
 
  在宇航学院,“1059”是师生的老朋友,每年,宇航学院的新生都在“1059”身边开始第一课,在航空宇航概论、导弹结构力学、导弹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中,“1059”也是重要教具。
 
  近期,因为宇航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所在的地区房屋拆迁,“1059”也不得不暂时搬家。为了搬这个大块头,可费了不少劲,甚至提前拆毁了房屋的一面墙,才把“1059”请出来。
 
  据王民介绍,为了挪动“1059”,特意在存放导弹的房屋墙上打开一个高约3米,宽约2.5米的大洞。导弹下方原本有专用滑轨车,十几名工人一起用力,才推动导弹。
 
  目前,“1059”暂居距“原住址”700余米外的北理工逸夫科技交流中心附近一处空地。导弹被锁在一个铁栅栏内。宇航学院副院长荣吉利表示,弹身毕竟有切口,需要防止生锈,近期将加盖篷布,以防雨雪侵蚀。此外,导弹存放处,保安也将加强巡逻。
 
   这几天,“1059”成了学校中的“明星”,不少学生赶来一睹风采。两年后,“1059”将乔迁新建成的宇航大楼,成为公共展陈。

(审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