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大数据时代:变革、机遇与挑战

  【核心提示】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大,而在于挖掘数据的意义。数据+意义=智慧。2013年的中国应避免经历一个把大数据演变为数据大的狂潮。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之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表示,如同望远镜让人类能够感知宇宙,显微镜让人类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10月26日,2013中国计算机大会大数据高峰论坛在长沙召开,会议聚焦时下“大数据热”。
  
  大数据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什么是大数据?它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又将对社会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带来哪些影响?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变革:大数据改变人类认知方式
  
  何为大数据?至今尚未得到学界或业界的统一共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应用场域中,阐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介绍,相对流行的一种观点称之为“3V或4V理论”,即强调大数据的数量(Volume)、类型(Variety)、速度(Velocity)、真实性(Veracity)或价值(Value)。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表示,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是颠覆性的,显著特征就是人类社会的数据化生存,社会化媒体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态度、交往过程、互动关系都被数据记录并保存下来,通过以恰当的方式处理海量数据,可以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揭示社会现象与社会发展规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其对人类行为以及社会问题的预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预测系统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在不久的将来,现今许多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域都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因为它为人类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机遇:大数据更新社会科学视野

  大数据或将引发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在这个浪潮下,大数据无疑将为社会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开启新的研究范式,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沈浩表示,传统的经验性社会研究使用的是随机抽样的属性数据。这种现状受制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受制于采集关系数据的巨大成本和不可操作性。但在今日大数据时代,社会化媒体使得基于社会网络的关系数据唾手可得。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教授徐磊认为,数据发声并非虚言,通过对五类数据(技术上可行的反映个体间关系的交互数据,有效标示个体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的内容数据,由传感器记录的时空数据,反映群体特征的分层数据以及上述数据时间序列聚类的进化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改变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方式。
  
  因特网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方式。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策制定亦越来越复杂。“大数据的时代需求催生社会计算理论的出现,为有效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新兴社会及工程问题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了计算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介绍说,社会科学不妨开辟更多的研究领域,如网络经济学、网络心理学、社会媒体学等,从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社会结构和人们活动方式的变更。
  
挑战:驾驭大数据的核心是分析数据

  与大数据所勾勒的美好蓝图不同,另一种质疑之声已然产生:大数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吗?大数据意味着数据越多越好吗?大数据的未来指向何方?
  
  “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大,而在于挖掘数据的意义。数据+意义=智慧。”姜奇平提出警示,2013年的中国应避免经历一个把大数据演变为数据大的狂潮。
  
  2013中国计算机大会大数据高峰论坛上便有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尚不存在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事实上,业内专家普遍赞成的观点是,驾驭数据的核心是分析数据。
  
  我国是新兴数据资源大国,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能力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呼吁大数据应早日提升为国家战略,并表示,目前能够驾驭大数据技术的人才远不及社会需求,面对大数据,需要多学科交叉、各领域协作才能实现其价值。
  
  “未来要高度重视语义网建设。这是对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支撑,核心是对复杂生态系统的把握能力。”姜奇平指出,对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必须深入到数据的语义和语用,才能赋予数据系统新的深度,激活它内在的能源。
  
  同时,伴随大数据而生的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也已引起专家重视。“技术发展已经超出人类已有的道德与法律框架可以给予的关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经贸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德伟对此不无担忧,这些数据不是中立的,它的价值依赖于如何得到使用。王飞跃认为,未来相关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探索,应结合各国的情况以及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可行性。
 
(审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