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节肢机器人:大学生创新的真实写照
发布日期:2012-12-19 阅读次数:
今年8月,经教育部推荐,“新型节肢机器人”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实物展展品,成为教育系统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一个代表性成果。
在“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现场,一只身披滑板、头戴山地车头盔,造型独特的机器人引起了参展者的围观和好奇。原来,它是由我国大学本科在校生一手开发、设计、组装的 “新型节肢机器人”。据悉,该款机器人正是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的作品,是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获得第一名的机器人。今年8月,经教育部推荐,它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实物展展品,成为教育系统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一个代表性成果。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指导老师罗庆生教授告诉记者,近年北理工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和“撑杆跳式”的跃升,是学校群策群力、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结果,也是北理工师生们奋勇拼搏、敢为人先、百折不回的真实写照。
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据介绍,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机电学院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于2005年,主要进行军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电伺服控制技术、机电设备测试技术、传感探测技术和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的研发工作,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成立以来,该团队在罗庆生教授、韩宝玲教授的带领下,始终把教书育人、创新育人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科研促创新、创新促科研的理念,始终扮演高新技术探索者、创新项目孵化器的角色。近年来,该团队结合相关方面的实际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仿生六足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特种搜救机器人、新型轮腿机器人等多款军用机器人,以及高速智能码垛机器人、高精度、多用途焊接机器人等多款工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功能强、性能好,得到了业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在带领团队承担高新科技项目攻关的同时,罗庆生教授、韩宝玲教授等教师一直将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创新型、复合型、通才型人才,他们在多年的科研、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实施了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理论实际结合、继承创新结合、动脑动手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把这一模式贯彻到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实际上,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集责任心、使命感、价值观、方法论、专业知识、科研经验、教学艺术、指导技巧、创造心理、青年行为、协调管理、组织运筹等诸多内容在内的高智力、高体力的工作,也是一项高奉献、高风险的工作,是不能凭运气、撞大运的。”罗庆生如是说。
在他看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持之以恒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指导教师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国家发展的需求、科技进展的状况,制定长远的研究计划,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预判地开展活动。
创新指导方法,构建本硕博环环相扣的新型科研队伍
据了解,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目前北理工机电学院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已构建了“问题→探索→解答→结论→新问题→新探索→新解答→新结论”的新型反馈式、开放式、创新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借助该套教学方法,学生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过程中开始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和实施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参与性、能动性和创新性都逐渐被激发。
“我们充分结合现有的条件,注重‘因学施教’和‘因材施教’,注重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同时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罗庆生说,“在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的学力能够不断增长,能够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据悉,在新型创新教学法、创新指导法实施过程中,罗庆生教授、韩宝玲教授等教师以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体,辅以短期性、专业性课程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设计类实验与设计类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的优势,以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实验设备和工作室为硬件,以研究经验、实验技能为软件,软硬结合,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多年实践过程中,该团队始终坚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课题、实验室项目”三位一体的结合方式,提出“以高带低、以硕带本”。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本硕博环环相扣的新型科研队伍。
正如北理工光电学院大三学生、“千足虫宠物机器人”项目组成员陈一麟所说:“在自己摸索与自学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与瓶颈,而缺乏经验的我们,要想仅凭自己去想去悟以求成功,终究太过艰难。而学长们总能将丰富而可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帮助我们不断克服困难,这是取得理想结果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有人说:好的大学,不看学校的巍峨大楼有多少,要看学校的知名大师有多少!也有人说:好的大学,既不看学校巍峨的大楼有多少,也不看学校知名的大师有多少,关键要看学校培养出的大牌学生有多少!可以看到,多年来,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团队所实施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做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事实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正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的一个有效的平台,而决定这个平台功效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则是其指导教师。
在谈及如何当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的心得时,罗庆生表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长久的技术探索是教师在指导工作中厚积薄发、有的放矢的条件和基础,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教师就没有能力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没有长久的技术探索,教师就没有水平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需要量体裁衣、注重个性的工作,不应该近视短浅,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更不应该呆板僵化。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专业建设的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选好题、把好关,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社会生活的新需求、人才竞争的新形式。”罗庆生说,“面对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指导教师应当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从容判断、公正处置,要有容人的雅量、爱才的胸襟,要让学生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如沐春风里,如游顺水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把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当作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观的机会,为培养真正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添砖加瓦。”
在罗庆生看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一项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工作,不可以拔苗助长,也不可以因循守旧,更不可以固步自封。“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项目的科技含量、活动的难易情况,合理调配项目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有限的资源组织好、协调好、利用好,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指导教师充当‘指挥员、领航员、裁判员、守门员’,充分发挥学生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育苗眼光必须又远又准,专业知识必须又博又精,指导方法必须又对又好。在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时,指导教师既要条分缕析,指出矛盾所在;又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还要审时度势,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制宜地帮助学生攻关克难。”
“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一个人的贡献更是渺小的,但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目标崇高、意义重大、前景广阔,是我们每一个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罗庆生特别强调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