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研发、样机、成车一个不少 北理工打造电动汽车全能团队
发布日期:2008-11-05 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 阅读次数:
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2008年11月04日A2版
1994年,在仅有几张桌椅、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电动车辆技术研发开始起步。两年后,中国第一台纯电动大客车试制成功。本世纪初,中国首批纯电动公交车已经在北京121公交线路上试验运行。随后北京街头频频可见电动公交车的身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50辆纯电动大客车往来于奥运村及主要比赛线路,向世人展示风采。
十余年的发展,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电动车辆研发“驶”出不一般的速度。在学术带头人孙逢春教授的带领下,一支具有卓越创新能力、团结高效的科研团队也应运而生。
构建完整体系的“全能”团队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电动车辆科研团队约有150多人,团队偏重原创性技术研发,注重从原理到最终工程化的整个体系的构建。其他研发团队无论是公司或是高校、研究所,在既有技术上做得较多。如果说与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研发单位有何不同,与承担整车研发任务的几家科研单位或企业相比,北理工团队所具备的从原创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推广整个体系的构建能力是其显著特色。
“其他高校可能只做前期研发或样机,我们不仅做研发、做样机,连产品也和企业一起在做,这是这个研发体系的特殊之处。”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林程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也就是说,如果把电动车产业看做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他研发团队只能做链条的某个环节,而北理工的研发团队则能做起整个链条,是一个“全能”团队。
科研团队的核心部分——北理工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02年,目前由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科研人员以博士、硕士为主。中心内部分工明确,副校长孙逢春任主任,他是电动车辆项目的负责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回国,就一直坚持电动汽车研究,亲手构建了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研发体系和团队;林程任副主任,负责整车技术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另一副主任张承宁教授,长期从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等研究工作。此外还包括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这些团队的核心成员为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提供了许多开创性的技术成果。
在“十五”前期,国内电动汽车的研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分工也不明确,这一情况到万钢任职科技部部长时有了彻底的改观。中国电动汽车的研发思路由模糊变为清晰,“三横三纵”思路为科技界、产业界指明了方向,这种分层次、分网络的体系搭建也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注入新的动力。
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优先发展对象。“十五”后期,国家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并明确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即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3种共性技术为“三横”。
与此同时,北理工电动汽车研发团队也随着国家汽车工业起起伏伏,由幼小的生命不断生长走向成熟。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孙逢春归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白手起家是团队发展的起步期,那么1999年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公交车的问世则表明团队已进入发展期,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上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到2003年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纯电动大客车及两年后北京市奥运电动客车重大专项相继落户北理工,团队在原有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开始了实质性的产业化道路的探索,由科研走向成果应用,由理论研究走向成品的生产与推广,由发展期步入成熟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彰显北京奥运会科技、绿色、人文理念的纯电动客车成功运营,成为团队发展的历史性见证,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集体荣誉,也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及产业跨越发展的见证。
敢于放权就不怕承担风险
现在国内电动汽车研发单位在做的工作,北理工的研发团队早在2002就开始做了。这是团队引以为豪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团队就几乎做完了所有原创性的工作,可以抽出力量专注于产业化,把电动客车的技术向外推广。
到2005年,产业化工作已初显成效。三四十辆各种类型的电动客车从实验室飞向工厂,从图纸变成能够批量生产的客车,并在国内第一个拿到了电动汽车产品公告。
2003年时的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异常地忙碌。受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的影响,学校电动车辆科研团正面临吸引人才、扩充规模的需求,同时许多科研人员也由学生变为老师,逐步成熟起来。团队负责人、已是北理工副校长的孙逢春找来林程到中心“帮忙”,其他一些技术骨干也相继加入。
当时最不轻松的就属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如此庞大的项目,动用了全中心一多半的人员来做,孙逢春、林程等人开始尝试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于是,中心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制定标准体系,把大项目各系统进行分解,让责任到人、经费到人,使每个人的工作量和责任尽可能明确,极大激发了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一个团队管理得好与不好,与团队负责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什么事都不包办”,这是林程管理团队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沿袭了孙逢春的一贯风格。“不包办”不仅包括形式上的项目分解,事权、财权到人,更包括放手让青年科研人员承担责任、挑起重担、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
把该分解的分解,该下放的下放,该明确的明确,剩下的就让年轻骨干们放手一搏。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技术骨干的副教授也拥有相对独立的用人权,副教授王震坡就聘用了二十几个技术工人。
可以说现在工程技术中心的骨干力量全是孙逢春培养的博士生,王震坡也不例外。从2000年读硕士研究生时,王震坡就开始了在中心的研究工作,他进入中心的时间比林程还早,是学校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
2005年3月王震坡博士毕业,6月即承担了北京市重大项目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技术,配合林程开展的整车设计优化项目。把一个620万元的项目交给一个刚毕业的讲师,许多人做到教授也未必能接到这么大的项目,学校和中心领导无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当时,在设计电池插接键上存在两套方案的分歧,试车时插接键经常烧蚀,同时又临近49辆车的生产日期,上上下下充满了压力。王震坡此时能做的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顶住压力尝试了之前被许多专家否认的一个方案,最终获得成功。
正是中心倡导的“不包办”的思路,放手让年轻骨干挑大梁,给予他们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使像王震坡一样的年轻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如今,已为副教授的他在科研课题的攻关及课题协调、工程管理方面已独当一面。他在奥运纯电动客车的电池成组应用工作上表现出色,并在电动公交客车电池组租赁模式、电池组自动快速更换、电池集中分箱充电站、远程运行监控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当然,电池是电动客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只要遇到重大障碍,团队总会倾全力予以配合,集中攻克,推动项目的进展。
在奥运纯电动客车的研发过程中,团队的集体智慧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林程承担了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课题,王震坡承担了电池成组技术攻关的课题,王军副教授承担了一体化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席军强副教授承担了机械自动换挡系统研制,南金瑞老师承担了整车总线网络系统的设计……团队成员通过项目实践迅速走向成熟,团队运行机制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完善、优化。
传承精神是为了展望长远
来到北理工后,学校老一辈师长严谨、笃实、求实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学子。林程的几位老师大都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兼具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艰苦生活的磨砺,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对科研异常执著,对晚辈学生也非常呵护。
林程在这些师长身上揣摩到了为人处世以及对事业工作应该秉持的心态、理念和行动的方法。
理工大学时刻离不开工程,林程长久以来的经历与工程、特别是军工项目联系得很紧密,这些项目都要求对数据准确性、对事实准确性的严格把握。严谨、求实,绝对服从于事实,教授昔日的言传身教已渗透到他的血液里。
现在,他也把这种精神灌输到自己的团队,让这种精神成为指引年轻科研人员成长的一盏明灯。而且,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已经发挥了作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接一个(活儿)成一个(活儿),从没有丢三落四的”。
让张承宁教授至今难忘的事件也是整个团队难以磨灭的一个记忆。那就是中美合作研发电动车项目,1996年样车已经做出来,并接到香港来的订单,对方前期款也付了,最终因为美国合作方索要高价而泡汤。这件事促使孙逢春坚定了自主化研究方向,并开始组建自主研发电动车团队。而张承宁就是这个团队的“元老”之一。
电机驱动系统是张承宁的研究专项,而在当时,包括电机驱动系统在内的核心技术均为国外掌握,所以,要自主研发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成为一个强烈的刺激信号,始终埋在他的脑海中。后来,他和孙逢春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并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现任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的他,谈及这段经历依然无法平静。北京奥运会上,由北理工团队研发的电动客车搭载世界各国的客人在奥运村穿梭,引来啧啧称赞。今昔对比,令人无限感慨。
如今,中国在电动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的研发及生产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北理工电动车辆研发团队为此付出了智慧、艰辛与努力,不仅如此,在未来更为广阔的产业化领域,他们仍然寄望收获更多。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中示范最多、收获最明显的车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同时催生了纯电动客车的市场化风潮。林程介绍,奥运会后团队的纯电动客车技术产品及运营模式将在全国及全世界推广,目前寻求合作的对象非常多。同时北京市也将加大对电动客车的采购力度,电动车产业将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对于一个永不止步的团队来说,核心技术的领先并不意味着能够坐享其成,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完善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电动客车的需求,仍将是团队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由这些核心技术衍生出来的新车型,如各种环卫作业车、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军车的电传动装置,甚至以前电动车辆研发一直“回避”的电动轿车(小型车)也是他们一直关注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