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没有想象力哪来创造力——政协委员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布日期:2008-03-07 阅读次数:
没有想象力哪来创造力
——政协委员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http://www.jyb.com.cn/xwzx/gdjy/plfx/t20080307_146674.htm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7日第1版
“我曾经看到一幅漫画,尽管过了很多年,但印象依然很深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3月4日在北京华润饭店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了这幅漫画。
“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朱清时说:“这漫画说明什么?这个人已经定了型,尽管坛子已经打破,但思想没有解放。”
“两个坛子”的漫画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前提是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大中小学的衔接,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点,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共识。
没有童年哪来创造力
不久前,11位院士云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召开“科学教育讨论会”,专门研究小学的科学教育问题。讨论会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倡议发起的。其间,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刘盛纲院士感慨不已:“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没有童年了。”
一次,刘盛纲院士带孙女逛街,告诉她要什么都可以买,得到的回答令他心酸:“爷爷,我现在想要睡觉。”孙女还告诉爷爷:住校生中,半夜有的躲在厕所里看书,有的则拿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刘盛纲催促家人向学校反映这些情况后,得到的答复更让他无奈。老师回答:“如果我给了她童年,她就没有成年了——她考不进大学怎么办?”刘盛纲很不理解:“小孩子没有童年,身心发育都受影响,哪来创造力呢?”
与刘盛纲院士有着同样担心的还有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他说:“创新要从中小学抓起。我非常忧虑,现在小孩没有时间玩了。我小的时候曾经养过羊、鸡、兔子等,玩各种球。现在的孩子整天学习、考试,没有时间玩。如果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将要影响几代人。这种模式扼杀了孩子的创新精神,我们大学如何来弥补?”
到学校上学,到课外上各种补习班,按照家长们的设计,游泳、弹钢琴、打乒乓球,小孩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因此,小孩子们玩的时间被无情剥夺。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朱清时说,灌输式教学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特点,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改革。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转变这种教育观念。
创新人才并不全是牛顿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看来,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型人才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造者,或者是新路径的引领者。”
“创新型人才不是高高在上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的观点是,创新型人才有很多层次,一种是帅才,就是发现问题并领导团队解决问题;一种是将才,能够将计划付诸实践;第三种就是技术工人。
“并不是只有牛顿那样的旷世奇才才是创新人才,否则我们就不用在这里讨论了。”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告诉记者,“凡是能够对一个社会或是一个自然现象给予重视并且首先认识到这个现象的人,都是创新型人才。”
那么,创新型人才是可以培养的吗?有利于或者是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是什么?张信刚表示,他是乐观的,在他看来,创新型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像造汽车那样简单。可以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预知的,只能朝着那个方向去推。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张信刚回忆说,他读小学时头两年是在山东济南念的。第一课的课文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这一课让张信刚至今记忆犹新。他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哲学啊!跟现在“来来来,来考试;去去去,去补习”可不一样。在学校就要学习,回家就要游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因为当他们有时间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许多校长有着不同的见解。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对事物有独立思考和多角度思辨的人。钟志华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唐纪良则认为,创新人才应当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让学生经常接触前沿的东西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刘经南介绍,武汉大学的做法是通过设置多类通识课程系列,让学生从中自主选课并组合成适合他们兴趣的“套餐”,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进入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就要加强系统、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和应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知识、方法、问题,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三个关键要素”,程天权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天天有论坛,通过与高端人才面对面,学生能经常接触到前沿的东西。学校还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到国外的舞台上增长才干,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进一步加强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衔接,在委员们看来是个很重要的课题。朱清时说:“一个人打基础在幼儿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八十。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小孩讲礼貌、乐于助人等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现在幼儿师范学校很多都解体了,升格为中师、高师。很多幼儿园的幼儿教育衰退到低谷。”
朱清时说,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同时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在中学尝试教科学,将物理、化学、生物等融为一门科学课。虽然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有必要开设科学课,但高考是分开考的,如何衔接,让学科学课的学生高考时不吃亏,要引起重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告诉记者,他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导师曾申请一个基础项目,申请时导师已经58岁了,可是居然顺利申请到了这一长达15年的项目。胡海岩说:“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科研往往要求事前设计好路径,3年到5年作出成果。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不像一种探索,反而更像搞一个工程。”
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共同思考的课题。 ■本报记者 唐景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