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军旅生涯从这里开始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

http://news.sohu.com/20061010/n245702006.shtml 
 
 《解放军报》 2006年10月10日
        

    编者按: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大创举和有效途径。如何促进这些地方入伍的大学生尽快适应部队生活,1991年,总参在全军率先组织地方大学生入伍集训。16年来,先后接受并培训地方高校大学生9000多名。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他们组成的人才方阵,已在总参乃至全军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而从军之初的集训无疑为他们成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秋的塞北,云淡风清。来自全国79所高校的309名地方高校毕业生和国防生,将在这里——总参大学生训练大队,接受为期一个半月的军政训练,开始他们军旅生涯的第一步。

    选择,投身军营不言悔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后悔。”这句歌词已被传唱了很多年。现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干部又将这首歌演绎得更加生动、感人。

    徐振国,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数学博士。今年3月,听说部队到学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徐振国思前想后,最后将自己的简历放在了部队招聘人员的桌上。得知消息,亲戚朋友、大学同学都劝他再考虑考虑。徐振国底子厚、学历高,到哪都抢手。导师提出把他留在身边一起搞科研,并允诺如果他不想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推荐他到大公司,待遇肯定比部队好。此时的徐振国决心已定。让他心痛的是,与他谈了5年恋爱的女友因为他的选择提出要分手,徐振国还是坚持来部队。

    现在问起徐振国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时,他说:“我相信部队能够给我提供更大的平台,我不后悔。”

    无独有偶,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孙亚南,选择军营也遇到了波折。大学毕业前,母亲已经给孙亚南办好了赴英留学的手续。一向对母亲言听计从的孙亚南一反常态,还动员当过红军的外公做母亲的工作。孙亚南终于如愿地穿上了心仪已久的军装。

    转变,一点一滴起好步

    初入军营的大学生看什么都新鲜:吃饭要站队,饭前要唱歌,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柜子里物品摆放要统一,牙刷牙膏都要“向右看齐”。新鲜归新鲜,可是要从自由散漫转变为正规有序绝非易事。

    开训第一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适应。有的还给队干部提意见:“唱歌干吗要坐那么正,这不是以人为本。”队干部在讲评时对大家讲了一个道理:虽然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明确,军队纪律严明,必须整齐划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首先要学会服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析事明理的大学生再也没有和队干部顶过嘴,对自身要求都非常严格。

    硕士杨瑞丰对带兵情有独钟,一心想成为一名知识型带兵人,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在大学里养成的懒散习惯,改正起来还真有点难。杨瑞丰认真反省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军容风纪、内务整理还是落实请销假制度他都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月过去了,慢慢养成了遵章守纪的好习惯。现在,杨瑞丰显得很自信,认为经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带兵人并不遥远。

    规律,在一丝一缕中探索

    “科学化训练、军事化要求、理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这是总参大学生训练大队经过16年的实践摸索出来的军训理念。

    他们除进行基本的队列训练外,还加入了诸如军事地形学、“三防”教育、实弹射击等实践课。针对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弱、协作能力不强的特点,大队专门开设了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显然,科学施训已使大学生离合格军人的要求越来越近了。

    “无论你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在大队里都是战士。”这是带兵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的确,在大学生训练大队,无论学历多高,年龄多大,都必须在统一要求下训练、学习、生活。博士学员魏彪的年龄和大队教导员相当,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父亲了,但他和其他战友一起摸爬滚打。在他的感召下,周围的战友没有人叫苦叫累,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大学生训练大队还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参观烈士纪念馆,走访老红军,聆听优秀大学生干部的事迹报告等,更坚定了大学生们从军报国的信念和对军人职责的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断磨练和熏陶,他们的从军之路会走得更扎实,更稳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