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瞄准·创新·整合(自主创新在校园)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

——记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施 芳  
《人民日报》 ( 2006-06-29 第13版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6-06/29/content_7126653.htm 
 

    雷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千里眼”,国内不少实力强大的科研院所都着力在这一领域抢占高峰,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雷达研究所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的成绩。
    成功何来?该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有高招。

    第一招:瞄准目标不放松

    毛二可院士今年72岁,他与雷达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无论经历什么波折,始终没有偏离奋斗的方向。

    毛二可带领同事和学生,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雷达所却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军用雷达研究领域竞争激烈,雷达所的传统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学电子的学生都热衷于学通讯,不愿意学雷达。还要不要坚持以雷达为主的研究方向?大家顾虑重重。毛二可、韩月秋等老同志力排众议,坚持将研究所定位于雷达技术研究。

    “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风,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雷达技术,我们的研究专长在雷达技术,不能轻易改方向。”毛二可说。正是缘于对科学技术敏锐的观察和对雷达事业的热爱,使得他们坚定地在军用雷达领域,特别是新体制雷达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第二招:创新研究谋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毛二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不仅要搞雷达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达系统整机。想法一提出来,许多教师吓了一跳:一个仅有十几名教师、专业不齐全的小研究所,要想构建雷达系统整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毛二可仔细分析行业特点,指出雷达所要搞雷达整机系统,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成熟的雷达体制上和雷达整机所竞争,而是要进行雷达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制新体制雷达。实践证明了毛二可的预见。

    “他的思想精髓就是不盲从抽象的理念和他人的经验,而是从国内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独立自主进行创新研究,并沉下心来,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深、做透每一个技术细节。”雷达所所长龙腾说。

    第三招:整合团队增活力

    多年来,雷达所的发展得益于以大团队为基础的运行管理模式。雷达所创建初期,集中式、大团队的管理模式可以调动团队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为第一代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成功奠定了体制基础。

    随着规模的扩大,关于运行模式出现了一些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雷达所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团队?为什么不可以按导师分散成多个团队?在各种疑惑面前,毛二可认为,像雷达技术这种历经百年而又极度活跃的信息学科,课题组长负责制难以适应雷达技术以系统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的需求,必须采用大团队的集中管理模式,构建大团队、形成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

    这种管理模式行之有效。在某测量系统研究中,在前期投入经费已经用完,而后续经费遥遥无期的艰苦阶段,雷达所用以前科研经费结余的自有资金投入测量系统的研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大团队模式的运行,还为雷达所营造了人尽其才的氛围。雷达所根据团队的发展需要和个人不同的特长来规划团队成员的具体发展方向,避免了团队内部的重复建设。通过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发散,扩展了雷达所的研究领域。再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与配合,自然地完成了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开拓出新的技术生长点,从而获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效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