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大学生“袋鼠族”还要爸妈养多久
发布日期:2006-04-04 阅读次数:
一封来信道出父辈辛酸
《科技日报》 2006-3-30 教育周刊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6-03/30/content_504950.htm
实习生刘波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最“苦”的,他们每天要做海量的习题,要练书法、练钢琴、学英语……也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工作以后仍然可以靠父母资助。应试教育下,孩子只需要关心分数,而当他们走入社会,却发现学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生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迫在眉睫———
这是一个父亲写给上大学的孩子的信: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去年9月,这封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的文章被各个媒体报道以后,引来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当人们对这个所谓的“长不大的一代,堕落的一代”口诛笔伐时,一个高中女生的博客又把人们感动了一番。她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打工赚钱的经历,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同时还问出了一个许多人想问的问题:我们到底还要爸妈养多久?
当“小皇帝小公主”们甚至不会剥鸡蛋时,洪战辉毅然扛起了供养妹妹念书的重担;当考上大学的富家阔少们花着父母的钱出入于游戏厅、夜总会时,石小东靠着自己的双手上完了大学,还接济了妹妹的花费。我们总是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也让我们无所适从,到底哪一个才是现在孩子的真实写照呢?北京市家长交流中心负责人代鸥说: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孩子溺爱产生的恶果,要么无人问津,要么万千宠爱。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一份对大学生消费的统计数据:一个大学生的一年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大学生的花费已经成为了中国父母的沉重负担。
如果说处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花父母的钱,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毕业后仍然靠父母养活的现象就值得寻味了,而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银川市某事业单位的王昭荣一提到儿子就一脸无奈。儿子大专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后来干脆也不出去找工作了,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要么就出去和一帮朋友玩。饿了在家吃饭,困了睡觉,过得逍遥自在。笔者过年时在家碰到一个同学,他一脸无奈地告诉我:我表哥还在家里!我问他原因,他对我说:“他就是不找工作,每天呆在家里,他爸妈都急死了。”他表哥已经毕业两年,就读的学校还是一所重点大学。而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这样高的一个数据让人感到吃惊,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长不大”呢?
“袋鼠族”成家庭和谐的潜在威胁
“袋鼠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的一篇文章中,它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据报道,当时法国青年失业者中有80%%依赖父母维持生计,于是,文章作者就把那种在腹袋中吮奶,生长6个月至一年后才能独立的袋鼠的特点,转到了不愿长大的年轻人身上。在中国,也有报刊称这些人为“啃老族”、“傍老族”。
为什么会出现“袋鼠族”现象?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陶宏开说:现在中国有5000万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这种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期望造成了他们的成熟度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萧玲则认为,东西方在育子观念的差异是原因之一。“在西方,无论贫富的孩子,年满18岁后都以向父母伸手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又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养活自己足够便利的机会,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李林英副教授也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导致出现“啃老”一族,“孩子不觉得靠父母养活是耻辱,父母也认为养孩子很正常,当然就有这种现象了。”
分析认为,首先,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是“啃老”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有一项调查,有2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所迫”导致“啃老”现象。自从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全社会的就业压力骤然加大,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持续走低。有位姓李的网友说,上学时家里给1000元每月的生活费,而现在工作了也只有1000元的收入,还得自己租房!一个已经毕业的同学告诉笔者:赚的钱没有念大学时家里给的生活费多,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再说远点,熬了三五年,工资涨到三四千时,发现还是买不起房,于是父母出首期,出一切结婚费用(宴席父母出钱,宾客红包自己收着),帮着养孙子,按揭款不够还再拿父母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再者,中国没有国外那样广泛“勤工俭学”的机会,这导致大多数已经成年的孩子(大学生),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学业。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李林英教授说:社会上没有什么单位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的。即使有,以中国的低工资水平,也无法让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许多大学生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做家教等维持自己的花费,但事实上是更多的人无法得到这些机会。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告诉笔者:去打工只是为了体验一下生活而已,根本没想过要靠这个完成学业。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中国父母观念中并不认为资助孩子有何不对,这种观念教育下的孩子也普遍缺乏独立意识,直到他们成年后,仍然无法真正做到自立。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说:“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孩子没有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啃老族’所从事的也大多是靠吃青春饭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如售货员、服务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
北京市家长交流中心负责人代鸥则认为: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等他们想放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有人形象地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喻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这种情况并不像比喻的那样“和谐”,如果年迈的父母已经无法供养孩子,甚至孩子有了自己的后代以后,谁来养活他们?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啃老族”将会对家庭和睦构成潜在威胁。
学会自立,让孩子走向社会
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教研室主任萧玲博导认为,“辛酸父亲的来信”背后隐藏的是中国教育问题。正是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毫无原则地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因此,要想让孩子独立,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想让孩子独立,必须从小就教育他们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自己的路自己走。”这是新一代青年应该记住的格言。我们的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父母的责任毕竟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孩子在父母的羽冀下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弱渐强的过程。虽然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哺育子女的目的是让他们成长,等有朝一日翅膀硬了就放飞他们,而不是永远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坐享其成。因此,父母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松开护雏的翅膀,让渐渐强大起来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并看到父母的局限性。如果父母一切大包大揽,无所不能,有求必应,孩子哪有机会锻炼,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呢?
其次,让孩子掌握生存的技能。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的孩子之所以“啃老”,是因为他们确实无法养活自己,这样的情况既然已经成为事实,那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成立专门机构来帮助年轻人尽快就业。另外,通过推行贷款、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等方式也不失为好的方法。
当社会和家长能做到这些时,剩下的就看青年人自己的了。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自立,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数据说话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将近百分之八十五的不在读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湖南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也愈演愈烈,三十岁以下的失业者占失业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一;广东新增加的失业青年数量竟超过了下岗人员,他们无稳定收入,大多靠父母的经济支持维持生活。另据南方网的统计:百分之八十三点三三的人表示身边有“啃老族”,百分之七十四点六八的人表示“讨厌这种人”,而也有百分之十八点三五的人表示“可以理解”。据新华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