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学行
发布日期:2005-11-14 阅读次数:
http://www.grrb.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41173&type_id=11
本报记者李元浩 2005-11-11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当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面对北京大学的近500名师生说出“青岛港精神”时,台下掌声雷动。一位北大环境工程专业的女同学含着泪对记者说:“我今天才知道劳模的伟大,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类似的场景,在开始于11月8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学宣讲活动中已多次出现。在历时3天的此次宣讲活动中,近4000名大学师生聆听了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不凡事迹,劳模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再一次唱响。
由中宣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组织的此次宣讲活动,集中了包括许振超、王顺友、郝颂琴、明正彬等人在内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他们分别在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行了专场报告会。
劳模走进大学校园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有人担心这些来自基层的劳动者能否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然而,会场的热烈气氛打消了这些顾虑。
几天来,许振超的“振超效率”让同学们深受鼓舞,“深山信使”王顺友20年如一日的敬业与奉献让同学们敬佩,山西荣军医院护士长郝颂琴把青春和热情献给伤残军人护理事业的执着让同学们感动……
“我没想到现场的气氛这么热烈。其实我非常愿意和大学生们交流,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他们分享。年轻人的思想很活跃,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们一些启发和思考。”许振超说。
明正彬则对记者表示,自己的经历对学生也许没有直接帮助,但就是想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普通的成绩,正是此次的劳模大学行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劳模和大学生们产生共鸣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学生赵凌波表示,劳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最值得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对报告会的热烈气氛很满意。“人大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氛的地方,劳模的到来更加丰富了人大的人文意味。因为,劳模们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我们不能忽略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人群。劳模精神是平凡中的伟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更好地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查晶说。
劳模走进大学校园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初冬的校园带来了不少暖意。劳模精神,无疑也是大学生的精神财富。正如许振超所说:“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认认真真。这也是大学生们应该做到的。甘于奉献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劳模精神不会过时,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