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会上的追风少年
发布日期:2019-08-20 供稿:中国青年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二青会上的追风少年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9-08/20/nw.D110000zgqnb_20190820_2-05.htm
2007年城运会百米跑道上,20岁的张培萌夺冠脱颖而出,当时苏炳添获第五名。2015年,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决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季军,打破了张培萌在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上创造的10秒00的全国纪录及黄种人男子百米最快纪录。
当苏炳添站在博尔特身边再次跑出9秒99时,李泽洋在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现场见证了“苏神”成为赛会32年历史上首个出现在男子百米决赛场上的亚洲面孔。当时的李泽洋还是河北定州中学的一名学生,喜欢田径的他专门买票去北京“看博尔特、加特林”,“当时我们有一小群人特别喜欢百米,下课就找有手机的同学看各种比赛视频,或者去操场跑一跑。”
现场见到跑道上的苏炳添后,李泽洋被“圈粉”了。因为了解到苏炳添的自律“是普通人不可能达到的程度”,一年后的李泽洋,在校运会上被教练看中,也开始了与自律作伴的运动员生活。
虽然喜欢短跑,但李泽洋并不想成为专业运动员,“怕练不出来还耽误了上学”。可天赋藏不住,在体育老师、班主任和父母的建议下,2016年冬天,他正式开始了短跑训练,成长果然迅速“3个月能涨半秒”。凭借体育特长,李泽洋在去年考入武汉大学,并在6月高考完就去湖北省专业队进行训练。
因此,19岁的他代表湖北参加了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并在体校甲组男子100米决赛中以10秒40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
原本,李泽洋没有明显的“野心”,但10秒40的成绩让他有了“向苏炳添、谢震业的成绩靠拢”的想法。可他仍坚持“不愿让体育成为我生活的全部,但我的生活里也不能没有体育。”他摘下眼镜,指了指绑在镜腿上的固定架:“我的目标是像清华大学的‘眼镜飞人’胡凯、王煜一样,既能当飞人也能当学霸。”
一边训练一边“啃书”的还有在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读大二的宁潇函。从2012年接触110米栏到成为“明日之星”,他的成长路径也与李泽洋相似——从学校发轫,到带着“体育特长生”身份去解“如何平衡学习与训练”的难题。
努力与天赋叠加,让宁潇函在2017年一度登上国际田联官网排名世界少年第五位,也给了他更多机会见识更专业、科学的训练方式。得到国家队外教组的集训机会时,宁潇函还带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书进队,结果比在校时翻倍的训练量让翻书成为“奢侈”。但他亲身感受到了训练“科学化”对运动员的助益,“教练会着重规范我的训练动作,让我们减少受伤风险。”于他而言,“防伤意识”以前只是一个模糊的词,“现在发现对运动员至关重要。”
今年5月,110米栏老将谢文骏再度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跑出了13秒17,这让宁潇函颇为振奋,“谢文骏、苏炳添这些前辈能在‘高龄’不断突破,说明现在国内段距离项目的训练更科学,运动寿命更长了。”因此,他很珍惜进入高水平训练组的机会,“在这个队里,有新人、有老将,他们都很专业、很优秀,让我内心想要努力的劲头更足了。”
在二青会上,宁潇函代表北京队在体校甲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39的成绩夺冠(二青会该项目体校组栏架高度为0.991米,成人栏栏高为1.067米——记者注)。他把下一个目标放到成人组的比赛,“希望明年能在标准栏高的比赛中达到国际健将水平,向一线运动员的成绩努力靠近”。他强调自己会一步一步来,“不希望自己一蹴而就,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不能觉得自己还小可以慢慢努力。”对于未来,宁潇函得让自己头脑清醒,毕竟,“要一个喜欢田径的年轻人坚持下来不太容易,得自己热爱、家长认可、有相对科学的训练支持,缺一不可。”
“让小孩自然发展,不要拔苗助长过分追求成绩。”湖南邵阳二中跨栏教练赵学军持同样态度,作为基层教练,他尤为强调让运动员打好基本功。
夏思凝正是他精心培养的一株小苗,在二青会女子社会俱乐部组100米栏决赛中,这个15岁的湖南姑娘以13秒30的成绩夺冠,将原全国少年纪录提高了0.23秒。“早在意料之中。”夏思凝脸上读不出激动,云淡风轻的背后是“训练时这个成绩已经达到过多次了。”
傲人的成绩,鲜明的个性,夏思凝正在被更多人看到。这反倒成了赵学军的烦恼。看台上有来自高校、专业队、其他省市专业队,甚至日本的选材专家,很多人已经向夏思凝伸出橄榄枝,“面临的选择越多,就越要谨慎”。
对于夏思凝,赵学军的呵护与要求皆细致入微,甚至要求她出门不能穿拖鞋,“对跨栏运动员来说,伤到脚趾会很麻烦。”对教练的“唠叨”,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未必都能听进去,几天前在青运村里,她脚上果然贴了创可贴,“一看就是穿拖鞋出门了”。赵学军的苦口婆心像极了《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而夏思凝就是在一旁偷笑的“孙悟空”。
但“孙悟空”对“唐僧”绝对信任。“赵老师是很好的人,我很感谢他能陪我成长,他给了我很多正确的引导。”拿到冠军后,夏思凝主动提及赵学军,“我未来会向更好成绩发起冲击,相信我的教练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但基层教练能陪运动员走多久?这个问题也困扰着赵学军,夏思凝今年上高二,很快就将站到“进高校还是专业队”的十字路口,高校未必有足够好的训练条件帮助运动员突破成绩,专业队在文化教育上仍待补齐,“如果大学运动员的训练由专业教练指导,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能让更多苗子成长得更健康。”
作为基层教练,赵学军也期待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有机会进国家队训练,作为最了解她的教练,能否也有机会跟高水平教练学习?”在他看来,教练对项目的理解决定所带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尤其打基础的阶段,基层教练也需要更多学习机会,“不能让好苗子废在我们手上。”
为了徒弟的去向,赵学军陷入矛盾,但夏思凝显得格外淡定,“只要真心想练,在哪儿练都一样。”她想起最初喜欢跨栏是因为刘翔,2012年的刘翔正陷于退赛的舆论风暴中,但对夏思凝而言,“我只觉得刘翔很帅,跨栏很帅,其他不重要。”在赵学军眼中,她有一种屏蔽外界声音的能力,“尤其站上赛道,她能做到高度专注”。
专注的概念是怎样的?“要途中跑还有空思考,说明你肯定慢了。”朱翠妍表示,在100米的赛道上,一旦出发,加油声、风声统统消失,短跑选手像在真空里飞驰,“到了终点,声音才会‘轰’地突然闯进耳朵。”
在这条“真空”赛道上,一秒之差可能意味着“从第一到第八”。对于女子短跑选手,朱翠妍和双胞胎妹妹朱翠薇在这条残酷的直道上奋战了5年。
2000年,朱翠妍和朱翠薇相隔10分钟出生于广东顺德杏坛,两个从小就好动的姑娘常出现在乡里、镇里的运动会上,顺德体校的教练发现了姐妹俩的短跑天赋,也由此决定了两人的青春要经过超乎常人的风吹日晒。
“从普通生变成专业运动员,非常不适应。”提到5年前离开家、每天汗水和泪水混杂的日子,朱翠薇不禁落泪。而触动朱翠妍泪点的是当时一起训练没多久,姐妹俩就要分开的现实,“她去了广州,我留在顺德,一个月才能见一次,这对双胞胎而言太难熬了”。
十三四岁的年纪,早上5点半起床骑车去田径场,“风特别冷”,400米的场地“冲三圈”,如果不达标还要罚圈,朱翠妍记得,有一次她被罚了20多圈。她们一度想放弃,直到在赛场上,成绩的突破才渐渐让姐妹俩意识到训练的意义。2015年广东省运会,姐妹俩双双站在女子百米的起跑线上,“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对待短跑,因为我很享受和姐姐一起冲的感觉。”姐妹俩出色的成绩,也让她们进了广东省田径队,“话题也从比谁辛苦变成讨论跑步的感觉、节奏、技术动作等等”。
相互竞争、相互扶持,姐妹俩在二青会的田径场赚足眼球,“女子百米飞人大战”中,朱翠薇和朱翠妍分别夺得体校组冠军和季军,朱翠薇还以11秒52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此后,两人在多个接力项目上也帮助广东队屡创佳绩,尤其在体校甲组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上,广东队不仅夺冠,还创造了新的全国青年纪录。朱翠薇也收获了4枚金牌1枚银牌。
在姐妹俩看来,她们的成长得益于广东短距离项目的氛围优势,师兄苏炳添、师姐梁小静等我国短距离项目代表人物均出自广东,“除了他们的榜样作用,他们回队时也会把很多先进的经验分享给我们。”朱翠妍记得,梁小静曾帮她调整了一点点起跑器的距离,“效果居然很明显”。
如今,分开已不再困扰姐妹俩,即便都在广东队,但她们也分属不同组别;姐姐就读广州体育学院,妹妹在暨南大学。但赛道是姐妹俩总能相聚的地方,她们对一往无前心有灵犀,“现在比我们小的选手已经出现了,能感受到‘年轻人’的压力”。这对00后的姐妹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