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理】梅宏:建设数字中国 把握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机遇
发布日期:2018-08-19 供稿: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韩姗杉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建设数字中国:把握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人民观察)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8/19/nw.D110000renmrb_20180819_2-05.htm
去年12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年4月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此次峰会的主题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同志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当前,信息化、大数据、数字经济……一个个高频词正在勾画出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图景。我们要深刻认识数据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数据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正不断释放
从文明之初的“结绳记事”,到文字发明后的“文以载道”,再到近现代科学的“数据建模”,数据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然而,直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后,人类掌握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才有了质的跃升。信息技术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应用(即信息化)推动数据(信息)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战略资源。
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经历过两次高速发展浪潮,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计算机价格昂贵、体积巨大、能耗较大,仅应用在国防、气象和科学探索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第一次信息化浪潮到来,这一阶段可总结为以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在这一波浪潮中,信息技术褪去神秘的面纱,开始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受这一波信息化影响而最先发生改变的当属办公条件。数字化办公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取代了纯手工处理,人类第一次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改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为重要标志,互联网开始了大规模商用进程,信息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即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阶段。利用计算机工作的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高效连接,人类信息交互、任务协同的规模得到空前拓展,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成为制约沟通和协作的障碍。政府和企业利用互联网促进信息交流与异地协作,从而实现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结识好友、交流情感、表达自我、学习娱乐,人类开启了在信息空间中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可以说,互联网快速发展及延伸,加速了数据的流通与汇聚,促使数据资源体量指数式增长,数据呈现出海量、多样、时效、低价值密度等一系列特征。
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正在开启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这是我们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含工业互联网)延伸而覆盖物理世界,“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态势已然成型。除了人类在使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产生数据,各种传感器、智能设备也在源源不断产生数据,并逐渐成为数据最重要的来源。数据资源的不断丰富、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动数据驱动的智能应用快速兴起。大量智能应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帮助人们采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全方位、全视角展现事物的演化历史和当前状态,掌握事物的全局态势和细微差别;归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预测事物的未来状态;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最佳选项。当然,第三次浪潮还刚刚开启、方兴未艾,大数据理论和技术远未成熟,智能化应用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汇聚和挖掘数据资源,开发和释放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已经成为信息化新阶段的共识。
纵观信息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的“数字化”又各有特色和重点。信息化的第一阶段是从具有广泛需求且与个人计算机能力最为匹配的办公起步,如文字处理、人事财务物资管理等,“办公数字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在第二阶段,通信带宽不断增长、覆盖范围日益广泛的互联网成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各种信息系统纷纷接入互联网并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人们不仅依靠互联网协同工作,也借助互联网开展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信息化场景从办公室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积累的数据不再仅限于结构化的业务数据,无结构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用户生成内容占比日益增加,数据呈现结构化、非结构化并存并通过网络大规模交换、共享和聚集的态势。这个阶段的重点可归纳为“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进入新阶段,数字化的重点将是“万物数字化”,越来越多物理实体的实时状态被采集、传输和汇聚,从而使数字化的范围蔓延到整个物理世界,物联网数据将成为人类掌握的数据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海量、多样、时效等大数据特征也更加突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第二阶段,网络化的重点平台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在当前的新阶段,网络化的重点平台将是面向各行各业、面向物理世界各类实体的物联网。智能化作为刚刚开启的信息化新阶段的主要特征,通过各类智能化的信息应用帮助人们判断态势、预测趋势并辅助决策,当前仍处于起步期,本质上还是数据驱动的智能。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应用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数据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将会不断释放,进一步惠及人类社会。
信息技术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
毫无疑问,信息化正在广泛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特别是过去的20余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并逐渐编织起新的工业网络,建立新的基础设施,扩散先进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法。经过20余年的积累和储备,数据资源大规模聚集,其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当前,信息技术正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正在逐渐成型,即将进入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爆发期和黄金期。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依托,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为建设数字中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设数字中国,需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着眼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在全球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迎来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较之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没有由传统经济发展惯性所带来的沉重包袱,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信息化的前两次浪潮中建立了体系完整的信息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也建成了高速泛在的通信网络,构筑了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具备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信息化第三次浪潮奔涌向前的历史时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麦肯锡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中国电子商务等数字化应用和信息技术创业投资方面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丰富的数据资源和领先的大数据技术是信息化新阶段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通过前期的科研投入,在大数据相关技术领域已具备加快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实施了“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部分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大数据也已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从大数据生命周期和信息技术体系两个维度全面规划、全链条推进大数据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发改委组织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加强大数据领域相关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各地也陆续推出一批与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措施。贵州、上海、京津冀、珠三角等8个综合试验区正在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
但也应看到,较之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大数据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落后。这是导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长期处于“空心化”和“低端化”的根本原因,大数据时代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再次出现是一个重大挑战。二是数据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原始数据资源虽然丰富,但数据壁垒广泛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也比较滞后,这些都制约了数据资源蕴含的价值的挖掘与转化。三是应用发展不均衡。互联网应用市场化程度高、发展较好,但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和实体经济融合不够。
当前,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我国建设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构建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以及全面推进大数据应用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数字经济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在信息化新阶段将会不断强化已有基础,弥补尚存不足,逐步走向引领,促进我国数字经济腾飞。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上,数字中国建设必将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
(作者:梅宏,系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9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