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北理工黄河燕教授就“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大国工匠’”发表看法
发布日期:2018-05-02 供稿: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薛乔丹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人才输出供不应求,高端人才储备缺口巨大——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大国工匠”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27/content_498143.htm?div=-1
国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政策上正持续发力。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三大类18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人工智能类项目达57个。
如何立足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专业建设步入快车道
“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都在疯狂抢人,给毕业生开出高薪。学院很多优秀毕业生都留不住,放弃深造直接去企业工作了。”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黄河燕告诉记者。
近年来,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目前,全国人工智能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489个,相比2017年增加244%。
与此相对照的是,根据高盛《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却只有5%左右。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输出供不应求,高端人才储备存在很大缺口。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黄河燕认为,专业建设上不能盲目,一方面,要按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进行精准布点;另一方面,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积累,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专业突破口,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
近年来,建立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呼声在学界不时发出。此次计划明确提出,“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焦李成看来,设立人工智能一级学科是学科体系优化的第一步。智能学科具有引领性和普适性,其一级学科的设立,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促进工、理、医学等学科融合发展达到新高度。
“人工智能学科覆盖面广,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在学科建设上,目前需要理顺人工智能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发展优质学科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黄河燕说。
据黄河燕介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已联合20个相关学会、42所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经过近百次调研论证,最终形成《“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报告建议,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分别是脑认知机理、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计划提出,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在焦李成看来,“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人工智能技术是普适的基础而非专用的方法,更是教育3.0改革的核心技术,任何传统领域向前推进都需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把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各个专业的培养中,可以进一步发掘各个学科、专业的潜力。”
作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新工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少远的《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凝结了他多年来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目前的课程体系对人工智能模块不够聚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现在迫切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打破传统专业方向的壁垒,形成全局性知识体系基础设计,建设平台化课程谱系。”李少远的改革思路是,融合电子信息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特色,形成模块化设计,初步面向虚拟现实、计算成像、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6个模块进行专门设计。
“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界需求是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大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不能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李少远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
打破校企人才培养“边界”
计划提出,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广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据了解,自2014年起,教育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7年,组织华为、腾讯、百度、英特尔等多家企业与高校实施了“面向人工智能的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多核编程及人工智能”等600多项人工智能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企业提供资金、软硬件支持1.3亿元。
“要在理念层面真正认识到产学合作的重要性,高校要与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焦李成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惠普、北斗等企业联合成立创新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室从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性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研究等3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开发当中去,从而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
黄河燕认为,要设置明确的考核指标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进行评价。据黄河燕介绍,去年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在教育部和工信部的指导下牵头发起了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该联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的相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