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战略型科学家”热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文标题:“战略型科学家”热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文链接: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share/index.html?docid=245437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科技工作者唯有“对标”新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胸怀日月、脚踏实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宏伟愿景才能全面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大宣示在全国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记者走访了包括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科技人员,他们认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有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能量。科技工作者唯有“对标”新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胸怀日月、脚踏实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宏伟愿景才能全面实现。

  遇上美好时代

  在长沙岳麓山脚下,中南大学校园一角的粉末冶金研究院实验楼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主持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化,十多年来已为国家航空航天和经济工业部门提供了数万件产品。

  记者到访时,黄伯云领衔的超高温陶瓷涂层及耐烧蚀炭/炭复合材料的研制,在筛选过数十种材料体系和数百种成分含量的高温材料后,刚刚实现3000℃超高温环境突破,制备的新型复合材料成功通过了10马赫飞行速度的热环境考核。其研究团队成员曾毅博士告诉记者,为了尽快将这一“领跑”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化,特别是为国家战略性技术装备关键部件研发做出贡献,黄伯云院士带着他们这些年轻人,天天“泡”在实验室里。

  黄伯云说,在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收看收听了十九大报告,团队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动员,给我们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落实好,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黄伯云的一席话,代表了全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心声。

  “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记者看到,十九大期间,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挂满红旗,早早赶来上班的创业者们纷纷用手机拍照,记录这不平凡的日子。科技创业者、尚风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朱海涛说:“创新创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美好时代,只要勤恳踏实就能走出一片广阔天地。”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对本刊记者说:“听到报告里提到强化基础研究,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野外生态研究的人来说,是最有力的鼓劲加油。”

  十九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导向更加清晰,创新氛围更加浓郁,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不断涌流。中国人有理由为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兴,更有理由对十九大后中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满信心。

  振奋创新创业激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认为,近年来,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从“追跑”、“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说明中国自主创新之路选择正确、前途光明。十九大对于中国科技界特别是“国家名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业而言,提供了纲领性的方向、有效的政策保障,必将有力提振广大科研工作者、干部职工的创新精神。

  十九大代表,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杜玉涛说,创新型国家具有科技创新地位、资源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五高特征”。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研发投入已跻身世界第二,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整体实力提升的自然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烽火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余少华认为,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国科技界指明了奋斗方向,他和研究团队将继续坚守网络通信产业前沿,为中国产业走向世界前列努力工作。

  曾经在研发电力机车、高铁列车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刘友梅院士,目前正带领技术团队在磁悬浮和储能式城轨列车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不断探索。谈到未来,刘友梅表示,将按照十九大指引的方向,全力以赴为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服务国计民生和“走出去”战略努力。他和研究团队将进一步面向全球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国内顶尖院校,构建“开放、协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资源的全球化布局和运用能力;将立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将立足于智能制造,推动“中车株机”向“新四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网络化运营的更高目标迈进。

  多位受访的科技界人士表示,核心技术攻关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努力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长期坚守,以持续耕耘的不懈怠准备,以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智慧、勇气与担当的精神,努力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胸怀日月、脚踏实地”面向未来

  记者采访的多位科学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认为,我国与最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建设科技强国,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在涉及国防安全等战略性、引领性领域,我们要持续攻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等人表示,航空航天等战略性领域,其技术要求往往是高度集成的,对技术创新具有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已在相关领域有所积累和突破,未来的技术竞争需要在这些领域持续攻关。现在我们是局部领跑,下一步应该从点的突破到面的突破,再到整体的突破。我国要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在科研体制上有新的探索。这方面,新型国家实验室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凝练一批重大科研方向,尽快启动一批新型国家实验室的规划建设。

  在基础研究特别是与应用技术息息相关的领域,我们要全面“补短”和“加强”。

  刘友梅介绍说,前些年,中国重载机车以及高速列车的车轴、轴承的材料,一度只能从国外购买,而现在国内多家机构已解决了这个问题。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其基础原理、基础材料等,需要全产业链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江峰认为,与国际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的一个突出不足是缺乏原创性科学思想——“赶超有余、引领不足”。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方略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原创性科学思想的培育作用,设立一批“长期投入、淡化目标、允许失败、广种薄收”的科研项目,允许一批科学家根据兴趣自由探索,促进我国原创性科学思想的出现。

  在创新体系建设领域,需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力军”。

  华为、腾讯多位受访科技人员认为,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取得了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成果。但整体上看,我国创新体系还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这部分知识资源十分宝贵,但缺乏市场灵活机制,其效果也打了折扣。需要在市场主体和传统科研主体之间建立“无缝”衔接的渠道,激励更多一流科学家在科技企业做研究。

  在全民族创新文化建设领域,需要营造鼓励、推动全民创新的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教授毛二可说,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安排多少小时的工作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思想上的主动才能提升创新的能力与动力。培育创新精神需要全民对创新的宽容和鼓励,需要从舆论引导、制度保障、奖励激励等方面入手,形成鼓励、推动全民创新的氛围。

  增速让位于质量,投资让位于消费,生产让位于服务,要素让位于创新……十九大传导出来的这些讯息,让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感受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总动员令”的分量和责任,也表现出了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

  促进出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技术成果。毛二可院士说,在一些关键技术、重大领域中,中国科研将占领一席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说,未来的创新要瞄准的是国家重大需求,在重大项目中要做世界领先的和别人解决不了的技术,为国富民强做出贡献。

  促进出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人才。目前已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为世界同行所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强调,要培养有战略眼光的科技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是创造创新文化、弥补与国外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吁更多有战略眼光的优秀科学家。

  “科技界人士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胸怀日月、脚踏实地’,加油干、加紧干,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不能只满足于发表几篇科研论文,而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黄伯云说,“科学工作者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是幸福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我们科学界应该更有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