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微信】北理工七旬教授不离三尺讲台
发布日期:2017-09-11 供稿:北京考试报·微信 编辑:薛乔丹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北理工七旬教授不离三尺讲台
教师节还没到,陈魁增就已收到好几份来自天南海北的礼物了。这位80多岁的老人,曾任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工程光学系(现光电学院)副主任,退休后仍坚守教育战线,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和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
读书是最奢侈的梦
每每讲起童年时光,陈老的眼中总是忍不住泛起泪光。他出生于辽宁省辽阳一个贫穷的村庄。他的父亲由于肺病卧床不起,身为家中长子、小学还没毕业的陈老就不得不辍学出去打工。“我至今仍记得,那天父亲吐了一口血后便卧床不起,我进城给他抓药时的绝望。”当时,陈老想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完了。他13岁出去打拼,3年里修过城围、给做饭的师傅拉过风箱,也回家种过地。那时,陈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16岁那年,一次偶然机会,陈老走进一家兵工厂,从此踏上了他的追梦之旅。随着全国扫盲运动的开展,兵工厂办起夜校。陈老第一个报了名。虽然白天工作很累,晚上还经常上夜班,但每次走进课堂,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在三年的学徒时间里,他读完了剩下的小学课程,拿到毕业证书。但他并不满足,梦想是读完中学课程、考入大学。
苍天不负有心人,厂子优秀职工可以上工农速成中学,陈老争取到了这次机会,成为一名带工资脱产学习的学员。但速成中学四年要学完普通中学六年的课程,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挑战。他每天给自己增加2小时学习时间,中午不午休,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寒暑假不回家,把每学期的笔记整理一遍。最终,他成功被北京工业学院(现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录取。那一年高考,班级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录取,全国仅招生10.7万人。
教育是最执着的心
进入大学,陈老就像一株小苗,源源不断地从这片土地上汲取营养。但天有不测风云,他在参加一次万米长跑时突然口吐鲜血,被医院确诊为和父亲一样的肺病。听到这个消息的陈老近乎崩溃。他开始在课本中寻找生的希望。那段时间,除了忍受身体上的折磨,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学习不掉队。同学们得知他的想法,每周到医院给他补课。同学走后,他就在病床上用小板凳当课桌勾画知识点、做题。是鲜活的知识陪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他幸运地赢了。几经坎坷,陈老终于走上讲台,成了一名教师。1983年,49岁的他被任命为工程光学系副主任,1988年成为高级工程师。为此桂冠,他奋斗了整整55年。
在执教生涯中,陈老想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成才之路。他的学生张喆民大学毕业后去了黑龙江省边远地区工作,本想考研究生,但由于条件艰苦,不得不放弃。当陈老得知张喆民的愿望后,就把他借调回校,帮助自己搞科研,用科研经费给他开工资,让他一边搞科研一边复习考研。第一年没考上,陈老鼓励他再考;研究生毕业后,陈老又鼓励他考博士。现在,张喆民已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授。
为师是最温暖的事
“我不想把自己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更想把自己比喻成一堆柴火,太阳光照暖我了,我就将这种热量传递给别人。”在陈老看来,教育就是这样,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润物细无声。
退休以来的20多年,他先后在8所大学、5所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过。“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为青年才子创建学习的平台。”陈老喜欢校园,离不开学生。他的家就住在北理工,学校里好多学生认得他,经常有学生因为对未来感到迷茫而找到陈老。他们得到的,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规划和成功的思维模式。陈老的学生有的去了北大、清华,有的出国留了学,有的和他一样成了园丁。
这位83岁的老人谈起教育时,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恩”。 2015年,陈老给北理工及其附小、附中先后捐书1000本,2016年给家乡小学捐书800本。今年,他又拿出自己近乎全部的养老钱,和学生“教育+”咖啡馆发起人张爱志一起,筹资20万作为奖学助学金,准备在北理工77周年校庆时捐给母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