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郭大成委员:应以国家重大项目倾斜吸引毕业生向中小城市“回流”
发布日期:2017-03-15 供稿:央广网 编辑:杨晶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教育界委员呼吁:国家重大项目向中小城市倾斜 鼓励毕业生回流
原文链接:http://news.cnr.cn/dj/20170311/t20170311_523651573.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为何宁愿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待业,也不愿到回到家乡就业?我国中小城市对生源地毕业生的吸引力为何不高?”这是今年两会教育界政协委员、66岁的郭大成,多年来最担忧的问题。此前,他曾先后任职于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等高校 ,如今又担任中国船舶行业协会会长一职,用他的话讲,平时接触高校与企业的人才较多。
“国家在考虑经济整体发展时,应该把有关的产业、投资向中小城市倾斜,以此增加就业岗位。毕业生如果能够得到较满意的收入、有了体面的生活,自然就会愿意回原籍工作。”郭大成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还建议,在关注贫困地区孩子得到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吸引贫困毕业生“回流”的力度,让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回来建设家乡,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
基层声音
“大城市压力大 回家乡却没有适合的就业岗位”
“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们企业很少能见到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的校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我们与专业对口的企业怎么都不来?”一位某中小城市公司的老朋友曾对郭大成这样说。
不仅如此,有一年寒假,郭大成曾去某省会城市的高校调研,听到两个高校大二女生这样的一段对话。“在北京念书多年,再回到家乡的省会城市,感觉与当地朋友没了共同语言。”“寒假还没到一半,我就从家里回到学校了,觉得回家乡没了归属感” 。
去年6月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的李佳告诉记者,毕业后,他还是想找一个和自己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在老家济宁,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少之又少,薪酬待遇等也让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李佳说,留在家乡就业有很多的好处,但在大城市更多优质就业岗位面前,这些条件好像都不复存在了。
这些,都让郭大成有了更多的的思考。201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而今年,高达795万,比去年增加了30万人。这几年,各地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在刷新.........然而,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毕业生们,却又往往倾向于前往一线城市就业,可现实却是“北漂”或“上漂”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
郭大成坦言,我们得承认,北京作为首都,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在这里求学,确实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儿。“但是,如果几年过去,等到有这些想法的高校生毕业时,或许就会更加坚定了这种‘不想回到家乡工作’的念头。如果家在农村,在生活等各方面与城市差别更大,就更难选择回到家乡就业。
过去,退休后的郭大成还曾专门提议成立过基金会,鼓励当地毕业生回到原籍就业。但是他后来发现,“如果没有得到体面的就业机会,只是单单给毕业生补助,‘养’着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回来。”
委员呼吁
“根据当地优势资源 重大项目向中小城市倾斜”
“我一直在强调,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把教育纳入规划,与教育同步起来。”郭大成呼吁,国家在考虑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有关的产业、投资向中小城市倾斜。比如,在如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沧州借助区位优势,像北京现代等很多大型项目纷纷落户于此,据我了解,不少北京高校或省会城市毕业生选择前往沧州长期发展或定居。
“重大项目向中小城市倾斜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优势资源,考虑到当地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项目。”郭大成举例说,比如现在黑龙江省,已经由原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当下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林业、旅游业为主,那么如果从人才培养来讲,我们就要增加当地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等大学的发展,由产业带动当地相关就业岗位。
郭大成建议,像农业、林业等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国家在给全国各高校分配入学指标时,应该根据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增加人才配比,这样才能让当地高校毕业生有用武之地,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提到,要加大扶持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靠人才!”他呼吁,国家在加大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比例、让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机会的同时,还要通过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加大吸引人才“回流”力度。
“培养一个,带动一片。‘造血’才是脱贫的根本。”郭大成反复强调,让这些地区优秀的子弟受到好的教育,再让他们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这是大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