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郭大成委员:把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作为教育优质的新内涵

  

  原文标题:优质,教育有了更高更明确标准——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关键词“优质”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10/content_473801.htm?div=-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从以往的“质量”,到今年的“优质”,报告里文字表述的细微变化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变化释放出什么信号?如何理解“优质”、做到“优质”?两会期间,这个话题在会内会外的教育界人士中持续发酵。

  在教育现代化目标下理解“优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认为,对于“公平优质”这个关键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优质与公平的关系来看,公平不再仅仅是要机会公平,还要有优质的公平。其次,提高质量是过程性的要求,此次明确提出‘优质’,是对提高质量有了更高更明确的标准。”

  “公平优质,不仅仅是对2017年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方向性指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对教育有更多的获得感,我认为人民群众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张雪看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以教育现代化来支撑国家现代化。国家已经出台“十三五”教育规划,目前正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文件,优质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与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一致。放在这个背景下理解“优质”,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求更加明确,并不是另外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结合西部地区教育工作实际,认为“优质教育”的提法释放了三个信号:

  一是体现了发展导向的转变。“教育发展要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质量提升、公平优质的新发展阶段,教育发展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二是体现了精准化的战略思维。“无论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都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短板问题入手,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

  三是体现了对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视。“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功能,通过办优教育、办强教育,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以教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怎样才算“优质”

  优质是一个总体目标,那么对于各级各类教育来说,什么样才算得上优质呢?事实上,许多关注教育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幅蓝图。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在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如何做到更“优质”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要向着世界一流迈进,高校要做好“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写在纸上的文章,就是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等高水平的文章。第二篇文章是为了支撑服务、引领发展、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原党委书记郭大成表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时代。这个提法提示我们教育也一定要进入高质量时代。”长期在理工科院校和工业部门工作的郭大成认为,从工业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看似技术的差距,实际是人才差距。他建议,“高水平大学应在瞄准学科发展世界前沿的基础上,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作为教育优质的新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关注职业教育。他认为,“优质的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苏华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八条建议:做好职业启蒙教育,做亮普职融通,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做通国际职业教育,做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准职教扶贫。苏华说:“2017年,要发展优质职业教育,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对于社会覆盖面最大、百姓关注度最高的基础教育,委员们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巡视员王康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却一直存在着‘智育独大’‘一实多虚’的现象。”王康建议,要实现优质教育,必须要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做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认为:“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要真正把基础教育本身的问题研究透,不是只给钱就行。”

  “要把好教育目标定位。尊重孩子成长特点和学习规律,入学前以‘玩中学’为主,入学后从零点开始,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超前化。”全国政协常委黄作兴在发言中强调。

  向着“优质”目标教育从哪里出发

  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已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向着“优质”的更高目标出发呢?

  王嘉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教育供给侧入手,均衡配置优质师资,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办好每一所学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包括王嘉毅在内的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优质”和“公平”并不能割裂来谈,二者更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因此,在实现优质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补齐短板,同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打通各类教育的互认互通机制和上升通道,面向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过去,我们推进的教育公平、均衡,主要是让优质教育资源去辐射、带动薄弱学校,下一步还是要整体提高教育水平,把薄弱学校真正办成好学校。这种优质教育才是老百姓的期盼。”“这种提升,不仅仅是硬件的、办学条件的改善,重点是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升,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此外,还包括学校的理念、文化、管理水平等全方位的提升。”张雪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党组书记陈进玉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政府有关部门要动硬招,才能为之一振。”他建议,政府的重点举措应该包括抓对教育功能和定位的认识和舆论、抓对教育乱象的整顿、抓教育结构调整、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办学体制改革、抓一批教育改革的试点和先进典型等六个方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