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冯长根委员: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值得推广

  原文标题: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值得推广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3/15/nw.D110000renmrb_20170315_2-18.htm

  

  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展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水平。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建议政府有关科技部门在工作中予以采纳。

  科技成果评价历来就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平台

  当一个科研人员需要研究或者开发一个新的成果时,他会寻找许多科技文献,这是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想一想吧,当我们在阅读科技文献或者把科研成果撰写成文时总会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句子出现,它们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举几个这些句子的例子。

  2011年,齐书元,李志敏和张同来等人首次得到高氯酸碳酰肼Zn和Fe两种金属配合物单晶。……在这个新发现的激励下,为了工业化生产高氯酸碳酰肼锌,他们还进行了工艺生产量级合成实验的生产工艺研究,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自此高氯酸碳酰肼锌开始在国内推广使用。

  这句话出现在“刘影.作为火工药剂的阱类配合物热行为研究[D].北京: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2015.”这句话评价的科技成果,实际上是他们的:“齐书元,李志敏,张同来,周遵宁,杨利,张建国,乔小晶,郁开北.含能配合物[Zn(CHZ)3](ClO42的晶体结构、热行为及感度性能研究.化学学报,2011,69(8):987—992.”

  我们看第二个例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吴汉荣等就对天然场源作激电法测量开展了可行性研究。

  这句话出现在“董莉,李帝铨, 江沸菠.差分进化算法在MT信号激电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30(4):1882—1895.”这句话评价的科技成果,实际上是他们的:“吴汉荣, 王式铭.利用天然电磁场进行激发极化法测量的可能性.物探与化探.1978,(1): 62—64.”

  这些评价性例句我们在阅读、调研、撰写科研成果时经常碰到,我们组织学生从约100种期刊等文献中,收集到这种评价1400多例。从功能性质看,这是对科技成果的评价,这些句子的出现,同时带来了一个科技成果评价自然而然的平台,它们为今天解决科研成果评价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完善当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我们今天呼吁的科研成果评价,它们其实就自然而然地摆在眼前。

  这其实是一种科技界熟悉的、有历史渊源的做法

  说这是“自然而然”的,是因为它们的评价是科研专家们天天会碰到的。是什么保证了这一点?实际上,这是科技工作中“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冯长根,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3.5.9,第八版)的反映。自从现代科技诞生,科技专家在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记录下来时,就有了这种自然而然(对与自己相同课题的已有成果)的评价。由此,这些评价还相当准确地记录了一项课题是如何被专家们“添砖加瓦”式地向前推进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涉及不同年代(从1943年到1992年)的5位专家,例子给出了评价性的句子。

  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早在1943年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的设想,这种空间互配的思想成了分子印迹最早的思想萌芽。这项科技成果,在我们查到的文献中,被评价(即有评价性句子)20次,被引用842次。我们在文献中可以读到的典型话语,例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抗体形成学说,尽管Pauling的理论被后来的‘克隆选择’理论所推翻,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子印迹研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是Dickey。1949年Dickey制备了能用于甲基橙吸附去除的硅胶吸附剂并且提出了“专一性吸附”的 概念,这对分子印迹技术的提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项科技成果,在我们查到的文献中,被评价18次,被引用89次。我们在文献中可以读到的典型话语,例如:“1949年,Dickey首次提出了‘专一性吸附’概念,被视为分子印迹的萌芽”。

  明确的分子印迹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工作是德国的Wulff和Sarhan于1972年开展的,他们首次报道了以共价法成功制备了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这项科技成果,在我们查到的文献中,被评价29次,被引用458次。我们在文献中可以读到的典型话语,例如:“Wulff等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让分子印迹技术方面的研究发生了突破性进展,Wulff为共价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奠定了基础”。

  1976年Nishide,Deguchi和Tsuchida制备了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第一次成功地将分子印迹技术扩展为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使离子印迹技术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这项科技成果,在我们查到的文献中,被评价6次,被引用94次。我们在文献中可以读到的典型话语,例如:“1976年Nishide等选择铜、锌、钴、镍、汞、镉与1,4-二溴丁烷结合并与聚4-乙烯基吡啶交联聚合形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酸洗等方法去除印迹离子,开创性地制备了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

  1992年Yu,Tsukagoshi,Takagi等首先提出了表面印迹技术的概念,解决了传统印迹聚合物传质速率缓慢的问题,这为离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这项科技成果,在我们查到的文献中,被评价7次,被引用45次。我们在文献中可以读到的典型话语,例如:“表面印迹技术最早由Takagi研究小组在1992年提出,通过两亲性功能单体与印迹离子在乳化剂表面形成配合物并固定,然后进行聚合生成印迹位点位于材料表面的印迹材料”。

  我们对这5位专家被评价的这些句子加以研究,发现在这5位专家分别被评价的20次、18次、29次、6次、7次所有句子(38句)中,某一位居后的研究者,不约而同地会对5位中若干位专家的工作进行评价,这种关系告诉我们,这5位专家其实在一个学术链上。即他们处在同一个学科课题方向上。研究这样的学术传递链对于精准把握当前的学术进程和学科发展脉络,深入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包括实现对众多专家科技成果评价)有很大帮助(见冯长根,《怎样撰写博士论文》,科学出版社,2015.第140页)。

  当前要鼓励科技成果的书写者重视同行评价

  我们每年都要发表成千上万篇优秀的科技论文,比如,2015年中国发表27万篇论文。如果今年的科研成果在发表时,作者都对去年、前年别的同行(无论是否认识)对本课题“添砖加瓦”的成果予以评价,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平台。这个庞大的平台,只需要每位成果获得者多写一句话,多一句评价性的介绍。这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值得推广。

  要做好这件事,首先要从提升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话语权的层面重视这个平台。目前,我国科技界多数论文作者不会在文中使用评价性的语句,尤其是不会评价国内的同行,极大多数中文作者评的是国外专家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界、科技界的话语权十分薄弱。

  要充分重视在学术论文中体现学术链,这简单到只需通过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准确、合适的评价性语句就可表达。要鼓励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到通过学术评价性语句记录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传承和学术链,将自己所要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学术传承”,是科研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崇高的荣誉。

  科技期刊是这个平台的重要载体,要重视期刊在这方面的作用。我们建议主编、编辑、审稿人要从“学术殿堂”把门人的角度,促进发表更多的优秀学术论文,它们既反映能进入学术传承的学术和科技新成果,又反映课题学术链。一个期刊无论在现行影响因子评价方法中处于什么层次,只要坚持以影响力和学术传承作为发表论文的准则,期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就会越来越大,这恰恰就是科技期刊的价值所在。如果能够持久坚持这样做,中国科技界就会摆脱“SCI”评价的负面影响,同时又坚持了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

  我们组织学生从约100种期刊中,只能收集到1400多条评价性例句。这种例句,其中绝大多数是记录国外专家的成果,极少针对中国专家的。这种情况距离中国科技大国的形象十分远。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科研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时都能够充分重视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话语权,客观、公正地评价国内外同行和前人的工作,详细、准确地记录研究领域的学术传承关系及学术链,那么中国科技界学术论文的水平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到那时(从强势的学术论文质量上说)我们就能称得上真正的科技强国。

  (作者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