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给大学捐赠,图啥?
发布日期:2017-03-10 供稿: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教育》杂志 编辑:杨晶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给大学捐赠,图啥?
@包丽颖(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大学捐赠有“三图”,谓之“情、名、利”。图情者为上,将情感精神收获视为人生追求,并已达到将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收获之境界。捐赠大学,关注大学之所需,倾听学生之所想,助力莘莘学子,建设精神家园,收获于内,抱憾力所不及;图名者为中,视无形之名,高于有形之物,虽超脱物质之束缚,但仍局限名利之间。捐赠大学,关注大学之名气,以物质傍取大学之名,博取众人之口,挑拣之下,为名所累;图利者为下,逐利而生,所思、所想皆为以物换物,以利生利。捐赠大学,关注大学何处可为利,设计学生利何在,舍利旨在获利,大学本无利,无利可图,强图则两败。捐赠大学,观其形式,物质由己及他,品其内涵,获赠实为己收。故而,图情而捐,收获精神情感,抛却名利,收获满满幸福;图名而捐,收获他人之口,口舌之变,众说纷纭,畏手畏脚间,毁誉参半;图利而捐,收获一己之利,非捐非赠,徒有虚名,司马昭之心,往往无果而终。观“三图”究捐赠之本,捐为献助,赠为给予,奉献助予,大学之需。
@董竹娟(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捐赠不仅彰显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公益理念、校友对母校的强烈认同感,更能促成校、企(个人)的事业双赢。企业捐赠可以更好地加强与高校的项目合作。通常,企业捐赠都会明确受奖励和资助的专业方向,并积极参与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工作,鼓励受资助者到企业实习、就业;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以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培养未来的消费人群。校友捐赠则体现了强烈的母校情结和学校高质量的人文关怀。高校建立了校友跟踪机制,通过校友联谊、值年校友返校等活动继续关注其事业发展。高校通过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捐赠资金合理透明的管理、加大对募捐的宣传力度,获取更多的信任、吸引更多的捐赠,促进大学更好的发展。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给大学捐赠的动机各有不同。一是“利己”需要。有的是出于物质上回报的考虑,如部分银行、通讯企业对高校的捐赠是为了稳定客户资源;有的是出于精神上的回报,通过捐赠行为增加自身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声誉,促进自己或企业谋取更好的发展;有的是出于其他考虑,如企业的生产对周围环境造成空气污染、破坏植被生态等,捐赠具有“补偿”作用。企业通过捐赠,可以和高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产学研合作、人才招聘、职工培训等方面抢占先机。双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无论对高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价值实现。捐赠者具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高层需要非常强烈。捐赠者对母校的捐赠行为,不仅是感谢母校的培养,也有渴望母校对其的认同。三是迫于“压力”。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积极向高校捐赠,强化了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期盼。在示范和从众效应下,企业会感受到一定竞争压力,“不得已”而采取慈善捐赠行为。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每逢企业家为大学提供巨额捐赠,特别是内地企业家捐款海外高校,往往引发社会对捐赠者动机的热议,成为吸引眼球的舆论焦点事件。但是,无论是校友、社会团体,还是企业家给大学捐赠,就其本质都是为大学提供办学资金支持,更是他们回报社会、感恩母校公益义举的价值所在。从捐赠者出发,要在捐赠过程中摒弃单纯的商业化思维,回归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更加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公益责任,为“双一流”建设慷慨解囊。就政府和高校而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慈善政策和制度设计,优化大学捐赠制度设计,强化捐赠基金运作管理,更好地激活捐赠者的捐赠内生动力。
@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如何服务社会的态度以及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学生入校后到毕业的在校期间,学校的每个教职员工对待学生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这就是一种服务学生的态度,也是形成学生将来毕业后对母校认同的重要前提。被爱的学生将来也会爱别人,也就是爱的“反哺”、感恩、回馈,也是校友捐赠的第一原动力。学校要帮助学生提高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要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专业水准,能教给学生“真知识”“真本事”,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校友将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校友捐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