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传承专版”刊载北理工王富耻教授感言

原文标题:薪火相传 历久弥新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10/21/nw.D110000renmrb_20161021_3-15.htm

  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但当年红军的脚印却愈加坚实清晰。从上世纪30年代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到如今的“国富民强享太平”,从昔日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看到,80年前的长征,没有被岁月的长河磨砺销蚀,而是在时代的变迁中淬火升华、历久弥新,已经化身为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如同穿越时空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每一个时代。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分别采访“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那心中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编 者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山东周村长征宣讲员 李勤田

  我生于1936年,山东周村人,经历过日本鬼子扫荡和国共内战的战乱时期,童年时代炮火连天。我总觉得,让孩子们了解党史国史、学习长征精神,是我的责任。2014年,我创办了包含10万文字、2100张图片的周村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馆,截至目前,参观人数已达12万人次。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又着手整理长征展板,宣讲长征精神。听了宣讲,孩子们都说,要继承红军战士不怕吃苦的精神,让长征精神永存心间,听他们这样说,我特别欣慰。两年来,我用坏了70多支笔,设计编写了11本党史国史教育读本。年龄大了,容易疲劳,但“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和红军相比,我这点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胡新广整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教授 王富耻

  我生于1948年,见证了新中国科学事业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创造奇迹的历程。犹记那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我国科技工作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春天。怎样才能有所贡献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话让我记忆犹新:“随党中央进行新的长征,为我国科学事业建立新功!”这也成为我始终坚守的信念。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到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这所从延安走来的红色国防排头兵院校给了我开启国防科研事业的舞台。在这里,我和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十几种型号装备,为我国装备毁伤与防护能力提升做出了贡献。

  十八大以来,科技强国的号角更加响亮,摆在我们面前的担子也更重了。我们要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在科研事业新的长征路上永不停歇,为我国装备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赵婀娜整理) 

  革命理想高于天

  北部战区副参谋长 安卫平

  我生于1959年的革命军人家庭,是听着长征故事、唱着长征组歌长大的。入伍40年来,每每想起长征的波澜壮阔,心头总是激荡着不忘初心、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意志的胜利、智慧的胜利,信仰、意志、智慧是每名军人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信仰铸就忠诚,意志锻造事业,智慧推动打赢,那一个个过草地、翻雪山,战强敌、决生死的老前辈,不就是军队的风骨、军人的榜样吗?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军人和将官,我始终把为党准备打仗作为唯一的人生理想,努力为党锻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虎狼之师。当参谋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被授予一级英模时,当师参谋长向军委汇报红军团司令部“向现代指挥机关转型”成果时,当军副军长率领官兵鏖战“朱日和”大获全胜时……激励感召我的,就是一座座雪山上红军长征的丰碑,一个个炮火中屹立不倒的身影。

  长征对于我来讲,能从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抚今追昔,长征是先辈的,更是我们的,必将激励无数军人阔步踏上新长征的前进之路。

  (本报记者 倪光辉整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我生于1962年,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长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壮举,和平年代,普通人很少有机会去面对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困苦,但并不代表长征精神属于过去。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时,也同样需要这种坚守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记得我连续两次高考落榜,第三次才考上大学,后来又鼓足勇气开办了新东方学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如今,新东方已经从一个只有13名学生的培训班,成长为一家年培训学员数百万、收入过百亿并成功在美国上市的教育科技集团。一路走来,驱使我永不放弃的动力,就是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

  我常想,正是为了老百姓的前途命运,才有了红军长征的波澜壮阔。同样的,一个企业眼里不能只有收入和利润,必须去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本报记者 赵婀娜整理) 

  长征精神给我无穷力量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 严余山

  我生于1973年。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作为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冒着坐牢的风险,带着生产队的18户农民把队里的土地分到了户。自此以后,我跟随母亲大江南北讨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传递出父辈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38年后的今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早日奔小康仍是农民的期盼和追求。2014年,我接过“小岗精神”的接力棒,成为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农业要强,新时期的改革承载着更多的民意诉求,就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我深深感到,长征精神给了我无穷的力量。8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 丁雅诵整理) 

  青春之歌一路嘹亮

  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工人 李 敏

  我生于1987年,是一名守卫千家万户光明的电力工人。“七根火柴”“半截皮带”……小时候看了长征故事,我按捺不住好奇,偷偷煮了爸爸的皮带,结果,那味道让我至今难忘,“长征”这个词也让我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工作中,当我看到我的师父、全国劳动模范王进顺着晃晃悠悠的软梯爬上数十米的高空,在数十万伏的高电压中完成工作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也因此选择了大多数人不愿从事的带电作业。2012年,我和同事参加全国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比武,为了一个标准动作,我们要练习上千遍;为了改进技术,我们彻夜验算和试验……最终,我们收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个人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人生何尝不是长征呢?比如我,带电作业的研究和改进等课题,正像雪山和草地一样等着我去翻越。相信在新长征路上,青春之歌会一路嘹亮!

  (本报记者 张 烁整理) 

  以笔为戎让青春绽放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 吴储岐

  我生于1991年,是一个“90后”。长征精神是寒夜中的烈焰,是破晓前的黎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90后”也不例外。我们在这个年纪奔跑着、忙碌着,彷徨过也失落过,我们被冠以各式各样的标签,被说成是“垮掉的一代”,但我们仍有梦。作为一名“90后”记者,刚走出象牙塔,在与社会的磨合中,我也经历过磕碰、挫折。这其中有些日子会难熬,甚至会失眠。但我却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这正是奋斗的好时光,青春只一次,不可沉睡、不可窝囊,不可老态龙钟、不可坐享其成,不可像秋叶般悄然落地、不可如鼠辈样逃避阳光。于是,我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打磨棱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蹲到田间地头找感觉,以笔为戎,在青春绽放的日子里战斗着。

  海明威曾写道: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于我来说,长征精神就是梦想的远征。远征者,以梦为马;弄潮儿,不负韶华。 

  少年强则中国强

  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 刘 奕

  我生于2000年,是个“00后”。四渡赤水、巧渡大渡河……小时候,爷爷常讲长征的故事,让我充满向往。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宝贵财富,更值得我们一代代青少年继承发扬。就拿我来说吧,爱好足球,可是,踢足球要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怎么办?我常用红军将士的百折不挠激励自己。训练挤占学习时间,我就加班加点;日常训练十分艰苦,我就咬紧牙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但光荣入选中国中学生足球联队,还被评为最佳射手。少年强则中国强,我要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张 烁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 15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