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北理工副校长王晓锋:国防拔尖人才培养须强化四大抓手
发布日期:2016-08-04 供稿:中国科学报 编辑:赵琳 审核:包丽颖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北理工副校长:国防拔尖人才培养须强化四大抓手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2909.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国防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防特色专业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
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新军事变革,改变了战争形态和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对我国军事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国防科技的发展和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也对高校特别是国防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副校长王晓锋。
国防拔尖人才的新要求
《中国科学报》:具体来说,新形势对于高校培养国防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哪些要求?
王晓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防装备现代化的考虑,武器装备的研制必须由引进仿制为主转向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为主,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需求迫切,特别要求国防拔尖人才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
武器装备研制从服务单一军种为主转向服务多军种联合作战,从立足国土防御转向全面积极战略防御。我军武器装备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发展方针决定了国防拔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系统工程观和全局观,跨学科思考习惯和高度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科前沿的交叉、渗透,推动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高技术被首先用于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因此,国防拔尖人才应非常熟悉与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相关的学科前沿和动态,具有主动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思考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对武器装备研制有何影响的习惯,对相关的学科前沿交叉和发展变化方向保持高度敏感,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
国防拔尖人才应熟悉我国军工行业的研究院所、生产企业,基地、靶场以及相关高校的技术条件,对国家的军事战略、各军兵种的建设情况有基本了解,以利于高效率地开展必要的合作。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军事需要,经过系统的工程研发的产物,是科学与工程的完美结合。因此,国防拔尖人才除了具备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之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研发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国防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对国家高度忠诚。
发展中的五大难题
《中国科学报》:新形势下国防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王晓锋:国防特色专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国防特色专业普遍存在招生规模小而教育投入大、办学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小的特点。由于行业特殊性和保密限制等多种因素,国防特色专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客观上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国防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防特色专业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
学生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国防科技工业的最大特点是高新技术高度密集,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对复杂系统分析和集成设计的能力要求很高,专业性很强。在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特色专业学生参与国防背景项目的科研实践训练不足,进入军工企业和研究院所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不足。
学科与专业发展脱节,学科优势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国防特色学科在师资队伍、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四个方面,很自然地向学科高度聚集,形成了很强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时,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却逐渐被弱化。“强学科、弱专业”的发展格局,在国防特色专业和学科并存的高校里非常普遍。由于没有处理好国防特色专业与学科协调发展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导致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后,本科专业被进一步弱化。
国防拔尖人才的要求与培养体系不匹配。按照现有的学籍注册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上,大多采用的是分段培养模式。在学术方面未能实现“本—硕—博”纵向贯通培养,在工程实践方面未能实现校企协同的横向贯通培养。
国防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新军事变革对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研制的影响要求国防拔尖人才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非常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能主动思考由此带来的武器装备研制的发展变化趋势。目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学生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力度难以满足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国家对国防拔尖人才的要求。
四大抓手助力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报》:如何全面实施国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王晓锋:2010年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针对新形势下国防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挑战,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国防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特区,打破原有本科、硕士、博士分段式培养体系,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在读研深造的路径上,纵向通过保研实施“特区专业—特区学科”对接式连读,横向通过面向全校发布的特区保研名额,实施“特区外专业—特区学科”的跨接式连读。同时,采用动态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学业成长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在学期间实行“分流+补入”动态考核模式。
抓好学科优势转化,实现专业与学科的协调发展。国防特色学科是龙头,也是国防特色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谓的抓好学科龙头,并不是指学科建设本身,而是“用好”学科这个龙头,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包括将优势学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势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将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平台优势转化为专业训练优势,将高水平学科前沿优势转化为专业发展优势,实现专业与学科的协调发展。
建立从概念创新到工程验证的贯通式校企协同军工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防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学生,以我军装备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防科技重大项目为牵引,在不涉及保密红线的情况下,由校企双方联合发布完全非涉密、非型号的,面向未来的武器装备新概念和新的研发方向。以此为载体,引入高水平的校企联合指导团队加强对学生的特色训练指导。此外,面向国防特色专业学生,组织承办和参加系列国防特色学科竞赛,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打破封闭办学格局,推进校企协同和国际合作培养。建立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打通市场经济和保密限制条件下的国防特色专业本科生到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国外高水平大学接受专业训练的渠道。在国际化培养方面,实施国防特色专业定向支持计划,强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构建国防特色人才协同培养的国际化实践教育基地。
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 温才妃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08-04 第7版 视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