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北理工张伟民副教授:微纳机器人或开启市场规模化生产序幕
发布日期:2016-05-29 供稿:大公网 编辑:赵琳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微纳机器人或开启市场规模化生产序幕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6-05/3322740.html#
大公网北京5月23日讯 (记者 朱烨 张聪)在“阿尔法狗”大胜人类围棋精英之后,智能机器人不断刷新话题热度,国际机器人联盟(IFR)亦公开预测称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1500万台,产业规模达1.5万亿美元。对于智能机器人起步较晚的中国,较多专业人士认为,服务类机器人将成为该领域“弯道超车”的关键点,其市场容量及增速将会远高于工业机器人。对此,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张伟民对本报表示,目前内地服务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助老助残、医疗和灾害救援三方面,其中,医疗类对服务机器人的旺盛需求,更表明了该类机器人急待开发的巨大市场潜力。
微纳机器人或开启市场规模化生产序幕
张伟民同时也坦承,对于医疗服务机器人,虽然高校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发了多款样机,但应用于临床的很少,“国内自主产品几乎没有销售”。为弥补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北理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成立了专门团队,重点研发可制作微血管的微纳操作机器人。“这个属于我们首创,目前已有相应的血管模型,”该操作团队博士生孙韬称,“但仍需进一步进行细胞培养和动物测试,预计开发周期为2年”。此研究不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微小血管坏死者带去福音,也意味着未来在血管药物测试方面,小白鼠将彻底光荣退役,由机器人制作出的微血管替代。
医学范畴内,若微小血管坏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从身体的其他部分寻找可以用于替换的微小血管,但此来源非常有限,也因此大部分微小血管坏死的病人,是无法挽救的。而孙韬所在团队目前所做的,正是微小血管替代物的制造研发过程,通过进一步系统升级,可以改进三维螺旋状细胞结构的长度与密度,再通过多次缠绕,就可以形成包裹不同细胞层的仿生人工血管。他指出,如果此替代物有效,这项技术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技术对其形成大规模地生产,亦完美解决了医疗服务机器人对接市场的问题。
“汇童”系列年底将推出第六代
或解决机器人摔倒无法自行站立难题
比起上述医疗类机器人的特定针对性,仿生机器人则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更新和积累。记者在北理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看到了完成一系列展览使命的“汇童”第4代和第5代仿人机器人,分别可以自主完成行走、跳舞、打太极拳等动作,以及与真人进行乒乓球对弈。据悉,此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人机器人,打破了国外对高端仿人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垄断。第4代“汇童”以研究所的一位教授为原型完成,高1米7、重65公斤,每一个面部细节的逼真度均不输给真人,能顺利展现喜怒哀乐等情绪;第5代“汇童”则突破了基于高速视觉伺服的灵巧动作控制与全身协调自主反应等关键技术,具有全身30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记者与其对弈过程中竟然连连败下阵来。
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孟非向本报透露,“汇童”第6代将在今年年底推出一个演示样机和一个最终版本机器人,将实现多种运动方式以及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转换,如摔倒,爬行,行走,翻滚等。他表示,第6代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够突破机器人倒地无法自行站立的技术难题,将增加机器人摔倒保护功能,而这项重要功能对于未来服务类机器人进入家庭或危险环境作业,至关重要。“目前存在于市场的家用机器人,下肢都像美人鱼,是没有腿的,”孟非称,“因为家里有摆设、小孩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稳固性和安全性更为重要,一旦摔倒,将无法继续工作。”鉴于此,第6代带来的技术突破将为其提供福音,但在人性化交互上等其他问题上,仍需时日。
学者:助老服务机器人将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鼓励性政策的颁布,腾讯、百度等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服务类机器人研发领域,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张伟民对本报表示,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对服务机器人需求的增长,未来中国服务机器人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助老服务机器人需求量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张伟民表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数据显示,服务机器人的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助老服务机器人需求量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他指出,从成果应用上看,目前中国的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化还主要集中在清洁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但随着助老服务机器人的功能的完善,它将能够胜任在家里陪伴老人、提醒老人吃药、帮老人料理家务等日常看护工作,极大的改变目前整个养老产业。
张伟民表示,虽然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先后针对服务机器人技术进行攻关,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他介绍,目前,中国服务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机器人运动控制、跨尺度机器人协同操作、多机器人系统研究领域有技术优势,比如,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的仿人机器人的仿生运动规划和控制、微纳机器人协同操作与组装、军民两用的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技术处于前列水平。
谈及未来服务类机器人的发展,张伟民指出,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样机开发层面,没有进行较好的产品化和技术转移转化。他表示,未来服务机器人在产品功能上将朝更实用、更安全,人机交互、智能学习以及环境感知和适应能力更强、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