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大赛后我们都能造车了”

原文标题:“大赛后我们都能造车了”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4/09/content_453408.htm?div=-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看着一辆辆飞驰的赛车,车手黄燕妮的心情紧张中夹杂着一丝兴奋。3月的马尼拉晴空万里,城市赛道干净整洁。

  转弯、减速、加速……在12公里、10圈的赛道上,黄燕妮近乎完美的驾驶技术让赛场边的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节能车队队长李孟强从心里叫好。

  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北理工节能车队最终从来自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9支大学生车队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七届亚洲壳牌节能马拉松大赛原型车组纯电动车亚军。这让李孟强喜出望外。

  赛场上的比赛,只是最后一环,从2015年7月初接到主办方邀请的那一刻,比赛就开始了。“作为环保界的F1赛事,唯一的目标就是节能。”在李孟强看来,“过程中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反而是对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挑战”。

  “去年7月开始备赛,12月将车运往马尼拉,中间只有5个半月时间,除了上课,课余时间都用上了。”在李孟强看来,没有对车的热爱,没有团队的通力合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为了准备比赛,2015年暑假的两个月里,黄燕妮每天中午都会到操场上练车,“穿着赛车服、带着头盔、躺在车里训练两个多小时,汗如雨下”。

  外观设计上,数十遍测试,最终定型“鲨鱼水滴式”,整车阻力系数最小。

  材料制作上,队员们与工厂、商店交涉,提出设计要求,进行零部件选配,核心部分自己动手制作,相对于泰国队一辆车13万元的成本,北理工节能车的造价只有2.5万元。

  尽管做了种种准备,也预料到可能会突发的情况,但赛场上的变化却依然使他们措手不及。

  “车检很严格,10个大项,上百个部件,现场约5%的车队无法通过车检。”车队转向组组长林景岳回忆车检时电池不符合规定,队员们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

  “主办方要求车上只能有一块12伏动力电池,而我们用了48伏动力电池及一块辅助电池。”李孟强与队员用了3天时间跑遍了马尼拉的商店,却没有买到电池。“但幸运的是,经过35个小时的紧张实验,改装成功了。”林景岳说。

  “为了参加这次大赛,我们几乎是从选螺丝开始学起,进行汽车设计、装配、试验。”在李孟强看来,大赛带给他们的是实实在在动手能力的提升,“经过这次大赛,我们都能造出一辆车来”。现在的李孟强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十分自信。

  这次参赛也使他们看到了国际顶级参赛团队的高水准。

  李孟强认为,创新支持应向外看,对接企业平台,企业的培训和引导对提升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很有必要。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年4月9日 1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