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北理声音】人民网:北理工教授王涌天的担心——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咱的“咽喉”

 

原文标题:
委员王涌天的担心: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咱的“咽喉”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02911/402915/index.html



  
  今年两会,我递交了关于“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其实以前,我就提过要办好国内刊物,这次是特别强调了要办好中文期刊。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外的SCI英文期刊上,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在写提案之前,我去了一些杂志社做调研,这也正是他们所担心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国内众多的创新、创业群体以及广大中小企业中的工程师们不是那么方便获取英文论文;即使能够拿到全文,其中不少人对英文专业论文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远不如使用中文母语时那样快捷。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通过中文获取科技知识。
         
  如果我国学者的顶级成果都发表在国外英文刊物上,而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只能刊登一些二流、三流的文章,就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且收取强制性版面费的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20%左右,几乎所有这些期刊均为国外刊物,版面费基本上都在1200美元以上,因此中国作者至少交纳了2.448亿人民币。
          
  也有很多国外科技期刊不向作者收取强制性版面费,但其出版机构会转而向读者收取阅读版权费,我国各大学和研究院所每年都在向国外各大出版商和专业学会支付高额版权费用,其总额又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
 
  显而易见,没有自己的优秀学术期刊群,导致我国宝贵的研发经费通过出版业对外大量流失。
           
  事实上至今我国学者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刊物投稿,仍会时常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有时甚至遭到国外个别无良审稿人的知识产权侵害。就在我撰写这个提案之际,网上又爆出3月4日美国刊物PLOS ONE因为英文用词问题(而不是数据问题或内容问题)撤销中国学者稿件的新闻。
 
  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的许多重要论文都是在本国期刊上发表的。同样,我国学者屠呦呦50年前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并没有阻止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步伐。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扶植我国自己的知识服务产业,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同时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我觉得,中国只有办好一批自己的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在国际科技界享有话语权、主导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