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北理工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冬妮: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发布日期:2014-04-11 供稿:中国科学报 编辑:新闻中心 赵琳 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 温才妃
推开必赢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冬妮实验室的大门,总能看见工位上坐满了学生。即便李冬妮不在实验室,也“满座”依旧,这让其他老师惊叹不已。只有实验室里的学生才明白,自己勤奋是因为导师比他们更勤奋,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专注和投入也成了学生们的习惯。
然而,如果就此把这里的老师和同学想象成一群枯燥乏味、没有生气的工作狂,又显然不对。办公桌上玻璃缸里鱼儿自由地游弋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一直萦绕在耳际,爽朗的笑声不时传来,一种朝气蓬勃的氛围让人倍感轻松愉悦。
用学生赵俊清的话来说,李冬妮是一位“睿智、外刚内柔”的老师。
备战到最后一刻
学生李邈清晰地记得,在全国“挑战杯”的答辩环节,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你们这个软件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有什么区别?”那一刻,李邈在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中头奖的感觉。
原来在“挑战杯”答辩前夜,李邈和同学们忙着贴条幅、布展台等事务性的准备工作,心思早已偏离了最重要的答辩环节。前来给大家加油打气的北理工计算机学院副书记赵满无意中问了上面那个关于erp的问题,却被李邈以一句“我对erp不太了解”草草应付过去。李冬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把学生拉回备战状态。当晚,他们更新了之前的模拟题库,并对新问题进行了讨论,一直准备到凌晨1点多。
“我当时想的是把学生拉进一种状态,就是要让大脑活跃起来、专注起来,时刻思索,备战到最后一刻。”李冬妮说。
正是有了“要做,就要做到极致”的精神,他们的作品“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最终摘得了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最高奖——特等奖。
事实上,这个特等奖得来并不容易,甚至充满曲折。备战全国“挑战杯”的关键时刻,正赶上几个主要成员本科毕业,“学生心散了,找谁都找不着”。作为指导老师,李冬妮认为作品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她又不愿强迫学生做事。因此,她把是否参赛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如果参赛,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否则不如就地解散,不要浪费时间。”李冬妮的坚定和执着感染了学生们,最后,学生们的决定没有让她失望。
李邈回忆,参加“挑战杯”使他学到了许多,“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主动做事的欲望是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而这一切是李老师教会我们的”。
前不久该团队获得了北理工颁发的3万元奖励。李冬妮和学生们商议,拿出一部分奖金为京郊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购买科技图书,让更多的孩子从科学知识中感受到快乐。
重在情商塑造
“从小到大,老师们常说我们是一届不如一届。李老师,您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不久前,李冬妮突然被学生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冬妮笑着说:“我可不这么想,你们每个人都很可爱,身上都有闪光点。”
在她看来,学生成才不只是专业上的优秀,还要有强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李冬妮认为,在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忽视了情商培养,学生将来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软弱,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自己;二是自私,永远为个人利益精打细算。因此,对于特立独行、强调自我的“90后”们,她格外注重学生情商的塑造。
一年春节前夕,由于项目需要,李冬妮打算和学生小贾赶往内蒙古,可没想到小贾一口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如果去了内蒙古,已经订好的回老家的火车票就要退了。
李冬妮察觉到了小贾的情绪。她没有生气,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从业者,对我们开发的软件负责,这是基本的职业精神。各行各业都有人即便是除夕之夜也要坚守岗位,如果将来你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这番话引起了小贾的思考。第二天,他给老师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决定担起这个责任。
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李冬妮认为,一方面是老师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譬如让学生独立处理出差中的各种问题,在与人交往中,“要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先从简单的事做起,学生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然后李冬妮就会交给他们更难一点的任务。这样几轮下来,学生的能力和心智都会得到成长。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培养中,“导师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分享到: